近日,一份由“中国城市经济新势力峰会”发布的题为“2023年度中国家庭平均年收入城市排名”的图表在网络上被广泛转发,引发关注。该图表显示,排名前三的城市分别为上海(92.5万元)、北京(90.7万元)和深圳(83.8万元),第4至第10名分别是广州、杭州、南京、苏州、武汉、天津和重庆。武汉以61.6万元位居全国第8。
网传“2023年度中国家庭平均年收入城市排名”。图源网络
18日下午,微博大V“开水族馆的生物男”转发了这个排行榜图表,并调侃“对不起,我给杭州拖了后腿”,引发网友关注和讨论。对于图表上的家庭收入权威性,评论区不少网友提出质疑,“这个机构根本搜不到,指不定就是营销号编的数据”“权威来源在哪”“这个家庭是怎么定义的”“当2024年第一个笑话看就行了”……记者通过中国社会组织网、中国社会组织信息公开平台、天眼查APP等渠道搜索,均未查询到“中国城市经济新势力峰会”的具体信息。
19日上午,记者联系国家统计局,一名工作人员表示,他们从未发布过任何以家庭为单位的收入统计,也没有搞过类似的调查,“我们这边只发布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于国内是否有其他权威机构发布“家庭平均收入”这样的数据,该工作人员表示不清楚。
今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3年中国经济数据——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9218元,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82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91元,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33036元。据武汉市统计局官网显示,武汉市民202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8499元。就算一家三口都在上班,家庭可支配收入也就近20万元,与网传图表中数据(61.6万元)相去甚远。
图源武汉市统计局
律师认为,该统计大概率为非官方渠道发布,如果有一定数据支撑,一般不会有法律责任,但如果数据不实,造成社会恐慌、政府公信力受到影响等不良后果,可能会被行政处罚。《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如果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重拳打击网络谣言!湖北公安公布5起典型案例
湖北日报讯(记者许旷、通讯员汪徽)为有效净化网络环境,营造清朗网络空间,依法打击网络谣言,2023年12月,公安部决定将2024年作为打击整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年。湖北公安机关迅速出击,持续对网络谣言保持高压严打态势,重拳治理网络乱象。1月17日,湖北省公安厅公布5起打击网络谣言典型案例。
一、邹某某编造“环卫工人盗窃枇杷被行政处罚”网络谣言案
仙桃网民邹某某为蹭热度博取关注,在某短视频平台上编造发布“重庆一环卫工人因盗窃一斤枇杷被公安民警做出行政拘留5日的处罚”虚假谣言文章,文章累计评论80余条,造成恶劣影响。该网民对编造不实信息供认不讳,属地公安机关已依法对其予以行政处罚。
二、镇某某编造“某民警在元宇宙赚钱”网络谣言案
荆州查处一名在网上发布“某民警在元宇宙赚钱”谣言信息的网民。据调查,网民镇某某因参与并推广一项名为“原力原宇宙”项目,为提高通过投资此项目可赚钱的可信度和公信力,故意虚构“湖北荆州某派出所民警周为伟(虚构人名)通过元宇宙赚钱”等不实信息,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属地公安机关已依法对其处以行政拘留10日的处罚。
三、熊某某编造“交警不查酒后驾车”网络谣言案
荆州网民熊某某为博取关注,在某短视频平台发布自己事先在监利市红城乡“曾庙草莓园”摘草莓的视频,配文“酒驾过来摘草莓,没事,交警不查”等字幕,虚构酒后驾车的事实,扰乱社会公共秩序,属地公安机关已依法对其予以行政处罚。
四、杨某购买假警服网上发布谣言案
黄石网民杨某为吸引眼球,多次在手机购物软件上购买警用标志服装,并穿着该警服拍摄视频发布在社交媒体上。经查,其非法持有警用标志服装二十二件,警服配件一袋。属地公安机关已依法对其处以行政拘留10日的处罚,并收缴其非法持有的警用服装及配件。
五、杜某编造“黄州自来水来自臭水塘”网络谣言案
黄冈网民杜某因为宣泄自己心中不满,在某短视频平台上自行剪辑发布“黄州自来水来自臭水塘”的虚假内容视频,引发社会恐慌,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属地公安机关已依法对其予以行政处罚。
湖北警方提醒,净化网络环境、打击网络谣言,需要广大网民共同努力。网络绝不是法外之地,广大网民在网上发布信息、言论,应遵守法律法规,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共建清朗网络空间。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杨文漪 整合自:上游新闻、武汉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