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山境内,万山磅礴。在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上,有着令人骄傲的“文化名片”和令人惊叹的“文化现象”。
1月10日,黄冈市人大代表、英山县委书记郑光文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英山县要举全县之力,继续挖掘文化土壤,确保“中国文学之乡”创建成功。
文学底蕴:
觅句十年无所得,却从此地载诗还
英山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大别山主峰南麓,是鄂豫皖三省边境的腹地中心,荆楚第一缕曙光到达的地方。
《史记·夏本纪》载:禹封皋陶之后于英六之间,古为荆扬二州属地,曾建古英国。后相继隶属豫州、庐州、郢州、蕲州。
刑祖皋陶、殷相傅说、淮南王英布、活字印刷术发明家毕昇……郑光文如数家珍,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在在英山闪耀出熠熠星光。
另外,江淮文化、吴楚文化在此交汇,毕昇文化、茶药文化、黄梅戏文化、大别山民俗文化是其特色文化名片。英山,是一块文化的厚土,是文学创作的沃土。
据介绍,早在1952年,英山就率先成立了文联、作协组织。七十年来,该县始终将文学事业发展作为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持续推进。英山曾获评湖北首批文化先进县,英山黄梅戏在全国县级院团中率先演进中南海。
“英山有底蕴深厚的文学渊源。”郑光文介绍,从现存资料看,在唐代最具代表的人物是修文馆直学士、格律诗宗沈佺期。州志记有“郑进,举文行,拜平章事”。宋元明间,因兵燹战事,史料不全。清代,“一门三进士、同科两翰林”享誉江淮。
同时,志书载王安石、苏轼等都有英山题材作品。文学家、戏剧家李渔在《英山道中》写道:觅句十年无所得,却从此地载诗还。
文学优势:
文学星火耀荆楚,两位茅奖同故乡
郑光文介绍,新中国成立后,从英山先后走出了刘秀山、熊召政、刘醒龙、段胜前、李斌等五位省级文联主席。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相继走出了熊召政、姜天民和刘醒龙等文学大家。
其中,熊召政以《张居正》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刘醒龙以《天行者》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此外,姜天民当年所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也相当于今天的鲁迅文学奖。
“两位茅奖得主同一故乡是我们最靓的文化名片,最大的发展潜能,最强的发展动力。三位老师绝大部分作品的原型地都在英山,这是我们最重要、最宝贵的文化资源。”郑光文感慨道。
“在几位老师的感召和培养下,英山文学队伍不断壮大,省级以上作协会员万人比处于全省前列,形成了老中青结合、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郑光文说,近年来,英山不断有作品在《当代》《十月》《诗刊》《长江文艺》《芳草》等文学期刊问世。
“良好的文化土壤更要有热烈浓厚的文学氛围及完善的文学保障。”郑光文说,丰富多彩的文学活动在英山广泛开展。
据介绍,毕昇文艺讲堂已经成为全省县一级常态化开展的文学培训品牌,已邀请徐贵祥、刘醒龙、汪政、李遇春等文学大家前来讲座。
同时,英山以文艺轻骑兵、毕昇先锋队为载体,推进文学进校园、进乡村活动,打造了文学志愿服务实践品牌。常态化组织创作采风、创作交流,打造了魅力英山主题文学创作品牌,成就了一批既有生活底蕴,又有艺术高度的优秀作品。
据了解,在黄冈县市区中,英山率先在县文联内设了专门的文学艺术中心。先后创办了《大别山》《毕昇文艺》等文学内刊,县文化馆恢复了馆办文学刊物《山泉》。除此之外,英山还完善工作机制,规范日常工作,强化会员服务,最大限度团结凝聚文学人才。
文学担当: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郑光文表示,创建中国文学之乡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具体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我们创建文学之乡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增强了我们的信心和斗志。”郑光文掷地有声。
据悉,英山“创建中国文学之乡”写进了县“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被列为“十四五”期间全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
“举全县之力,确保创建成功。”郑光文铿锵有力地说,为确保中国文学之乡这一目标顺利实现,英山县强化组织保障,并从落实文学场地、完善文学机构、建设重点文学作品原型地标识、打造中国文学之旅旅游线路、完善文学激励奖励机制、强化基础保障、深化文学活动、加强文学队伍建设等八个方面,全面提升英山文学发展能力。
郑光文说,创建文学之乡,就是要把荆楚文学高地独一无二的文学优势展现出来,让大家看到我们与众不同的文化根脉,并以此为契机,引导在特色农业、文旅康养、全域旅游、乡村振兴中,注重文化的挖掘打造。
“创建中国文学之乡的过程,也是我们广大党员干部集中学习思考的一个过程,是提振英山党员干部精气神的有利契机。”
郑光文直言,说到底,要在创建中国文学之乡的征程中,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素养,砥砺情怀初心,开拓思路视野,提高水平能力,推动英山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策划:杨志文、郭斯、王焱尧
记者:陶辉、胡小军、阮琼、曾达飞、金康
见习记者:胡晓雯
通讯员:张奥婵
审核:吕鉴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