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大赛“拼多多杯”第二届科技小院大赛决赛在云南大理顺利闭幕。来自山东、福建、吉林、陕西和重庆五场区赛的48支队伍通过路演答辩、线下展示等环节激烈角逐,最终,中国农业大学褚橙科技小院、西南大学重庆铜梁蔬菜科技小院、中国农业大学古生村科技小院、广西大学广西兴宁富凤鸡科技小院、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如皋水稻科技小院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此外,西南大学丹棱桔橙科技小院、福建农林大学平和蜜柚科技小院等13支队伍获得二等奖,其余28支参赛队伍获得三等奖。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秘书长赵瑜为五支一等奖队伍颁奖
本次大赛以“解民生、治学问”为主题,评比过去一年科技小院深入农业、农村一线,针对生产、生活实际问题,通过科技创新、应用创新、产业创新等方式助力乡村振兴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大赛参与队伍研究对象不仅包括水稻、小麦、玉米、土豆四大粮食作物,也涉及沙棘、甜叶菊、锥栗等经济作物,还覆盖食用菌、红枣、桔橙、猕猴桃等特色农产品,以及贝类、虾蟹类等海产品。相比第一届大赛,研究也不再局限于种植技术优化,更贴近绿色农业、现代农业主题,在节能减排、土壤条件改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均有探索,切实有效助力农民增收、乡村振兴。
△参赛队伍进行线下展示
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在河北省曲周县探索成立科技小院,把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派驻到农业生产一线,在完成知识、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研究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农业高层次人才,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2020年,科技小院大赛作为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大赛专项赛事之一,被吸纳为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主题赛事。今年是科技小院大赛举办的第二届,也是拼多多连续两届作为赛事支持方,助力高校学子交流、比拼兴农之术。
小院虽小作用大 绿色种植进农家
△古生村科技小院
怎样做到保护洱海的同时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绿色转型?这是古生村科技小院最重要的科研目标。2021年,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牵头组织全国50多名专家学者,针对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发现面源污染来源不清、土壤氮磷盈余过高、种植业产值不高等问题突出,洱海保护与农民增收顾此失彼。
随着调研和监测推进,师生们发现,污染不止来自化肥农药,有机肥造成的污染也不容忽视。古生村春季温度较低,有机肥矿化很慢,大量养分积累在土壤中,等到雨季来临,土壤中的氮磷等元素释放,就可能被雨水带进洱海,影响水质。
△古生村科技小院师生田间测产
科技小院的师生们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通过调查村民们的生活习惯、饮食结构,引导村民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同时他们创新绿色种植技术、研制绿色智能肥料配方、引种新的经济作物。当下,科技小院已建立洱海流域水稻绿色种植、生物可降解地膜、控水高效利用三大模式,在增产、增效、环境减排等方面都实现了显著的效果。
科技赋能 科研成果转化“网红水果”
“爱媛38号”橙因皮薄多汁、口感似果冻等独特卖点,再加上电商平台销路的打通,近些年逐渐走红。柑橘产业是川渝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产业,但丹棱地区以小农经营为主,不少种植问题,阻碍了产业进一步发展。
△丹棱桔橙科技小院监测叶片发育情况
2017年,丹棱县红石村建起“桔橙科技小院”,目的是指导农民增产增收,解决农业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丹棱桔橙科技小院先对眉山市大部分地区进行了覆盖6个区县、共计208个点的大范围调研。经过长达三个月的统计、分析和总结,发现了影响眉山地区柑橘绿色高品质发展的两大问题:不科学种植造成土壤酸化、施肥过量导致温室气体排量高。在专家研究员的带领下,科技小院学生设计了一款碱性钙镁有机肥改良剂,构建了一套柑橘园健康土壤和节能减排绿色生产模式。相关技术被推广至合作企业的试验田,帮助后者实现了平均每亩产量提升10%、利润提高600-800元。如今在拼多多平台上,丹棱“爱媛38号”几乎每个产季都稳居橙子销量排行前三。
△参赛学生代表发布“扎根村屯农家,逐梦乡村振兴”行动倡议
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林万龙表示,“我们要把科技小院看成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个模式。未来的科技小院,不但要针对小农户,针对传统生产技术的更新,还要与现代产业、现代企业对接。”
拼多多副总裁侯凯笛表示,“如果说科技小院拆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墙、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教与学之间的墙,那拼多多则要助力破开科研与市场之间的墙,助力推动农特产的标准化、品牌化、数字化发展,完善现代农业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