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车谷到2025年汽车整车产量力争突破150万辆

湖北日报 2023-12-29 19:55

湖北日报讯(记者严芳婷、通讯员武宣)12月29日,武汉市召开经开区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战略行动新闻发布会。会上介绍,《武汉经开区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战略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的有关情况,提出到2025年全区汽车整车产量力争突破150万辆等发展目标。

力争汽车产业规模全国领先

《行动方案》提出了五大发展目标和十大主要任务。其中,五大发展目标分别是产业规模全国领先,到2025年全区汽车整车产量力争突破15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确保达60万辆,力争超过100万辆;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打造10款以上具有标识度的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和关键零部件品牌;核心技术实现突破,三电系统、车规级芯片等关键技术实现国内领先,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终端系统技术加速产业化;产业生态要素完备,培育优化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研发、设计、制造、测试、应用等全产业生态;创新应用勇立潮头,涌现出一批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和典型应用场景。

《行动方案》的十大主要任务包括:提升汽车产业的首位度,进一步突出汽车产业作为第一大产业的核心地位,支持整车企业做优做强,积极吸引头部汽车企业、造车新势力企业项目落户。联动“城市圈”共同发展汽车产业,统筹考虑车谷、光谷、东西湖区、蔡甸区、江夏区汽车产业协同一体发展,带动“武襄十随”国家级汽车集群加快发展。实施零整比提升计划,打造长江经济带国家汽车产业备份基地等。

拿出30亿元真金白银支持车企创新

如何提升产业发展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武汉经开区经信局局长饶剑在发布会上介绍,近年来,经开区出台“助跑计划”“软件十条”“科创33条”“人才黄金10条”等产业政策,拿出30亿元真金白银支持企业创新,设立500亿元产业基金,以闯关精神抢占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新高地。

氢燃料电池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三大路径之一,未来三年,经开区将全力打造国家级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区。突破核心技术,重点支持绿动氢能、众宇动力、理工氢电等企业加快关键部件的国产化替代。加速规模化运营,将示范车型从公交、市政、物流拓展到冷链、重卡、通勤等领域,支持湖北氢动力逐步向全国市场推广应用。降低氢燃料电池运营成本,规划加油、气、氢、充电及停车五位一体综合能源服务站。力争新增市级示范线路10条、运营车辆2000辆、加氢站5座。

强力支撑武汉市申报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城市,开放测试道路里程2500公里,实现自动驾驶车辆由“江北”向“江南”覆盖。支持企业开展自动驾驶商业化应用,加快推进1万个泊位的智能停车场建设。扩大商业规模,不断提升自动驾驶汽车投放量,3年内形成1000辆商业化运营规模,发放相关牌照超过1800张。

高水平建设1平方公里的武汉智能汽车软件园,聚焦自动驾驶、智能座舱、车规级芯片、车联网四大领域,以东软南方基地、中电数字产业园、车谷数字经济产业园、南太子湖创新谷四大载体为基础,建成全国领先的智能汽车软件创新中心。推动“软件10条”落地见效,在企业落户、工业互联网应用、技术创新、人才引育等方面加强支持,吸引一批领军型、高成长型软件企业和车规级芯片研发企业落户,到2025年,车载智能系统产业营收规模达到600亿元。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汽车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建设车谷智算和超算中心,建成5个以上国家级、省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每年建成示范应用场景20个。加快提档升级,支持岚图、云峰、路特斯等企业争创灯塔工厂,每年滚动实施工业技改项目100个以上,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诊断全覆盖。

加速建设千亿新型工业化园区

智能网联和电动汽车产业园作为经开区汽车产业新赛道的主要增量载体,定位为“全国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发展示范区、中国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园区如何突破性发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

经开区先后布局路特斯、博雷顿、开沃等4大新能源整车项目,产能达30万辆。2023年园区新能源整车产量突破6万辆,其中规上工业总产值超530亿元,实现翻番。

锻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韧性,从整车工厂、智能座舱到智能驾驶,从电驱技术、电池制造再到电池回收,围绕“智能+新能源”,聚集企业500多家,涵盖以路特斯为代表的下一代汽车产业;以中创新航为代表的新能源科技产业;以长利玻璃、江河幕墙为代表的新能源材料产业;以日本爱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产业,形成完备的产业梯队和上下游循环体系。

完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打造国家级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发挥华科大军山校区、武汉理工大学车谷校区的科教优势,以链主企业研发创新为抓手,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创建省级高新区,助力经开区形成国家级经开区与国家级高新区协同发展格局。

下一步,园区将加速建设千亿新型工业化园区。推动新能源汽车“加速前进”。支持路特斯等新势力发展,做大企业规模。力争到2025年,园区新能源汽车产量超过20万辆,实现工业产值超1000亿元。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通畅”。围绕产业链上下游持续延链、补链、强链,构建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全产业链发展新格局。计划再引进新能源产业项目15个以上,投资额超200亿元。推动园区产业配套“提档升级”。围绕“100平方公里新型工业化新战场”整体发展,统筹谋划产业布局、城市功能。2024年,园区政府投资在建项目总投资87亿,策划项目总投资240亿。

武汉智能汽车软件园一期软件总部基地基本建成

为聚焦“软件定义汽车”新赛道,经开区谋划建设武汉智能汽车软件园,积极构筑武汉智能汽车软件芯片创新主阵地。目前一期软件总部基地已基本建成,其中东软南方研发基地,确保明年一季度建成交付;力争中国电子云研发基地一期明年1月主体结构封顶,10月建成投入使用;南太子湖创新谷现有21万平方米产业载体空间,已全面投入运营。一期建成区目前可实现年营收100亿元,年贡献税收6亿元。

二期智能汽车研发和智造产业基地在建中,项目总投资100亿元,用地面积约320亩,总建筑面积73万平方米。三期软件人才教育基地正在策划中,策划建设智能汽车产业学院,规划用地约500亩,重点建设“一中心、三基地”:智能汽车离岸创新中心、中国智能汽车产业人才孵化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基地和国际合作交流基地。项目建成后,将有400名科研人员、500名研究生、4000名相关专业本科生及300名留学生在学院学习、工作和生活。

经开区瞄准智能汽车软件产业龙头企业,紧盯42家智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聚焦软件行业100强等重点企业。针对软件园百人以上软件项目要求专人负责、限时推进,目前已签约拙河科技研发中心、视熙科技智慧视觉研发中心等5个软件项目;重点紧盯软件行业龙头企业,用好“软件十条”政策,浪潮数字、云驰未来、映驰科技等项目正全力推进中。

抢抓“百亿城建基金”机遇,策划实施软件园环境综合提升工程和环南太子湖绿化景观工程,加快推进软件园核心区域美化、绿化、亮化环境提升和智能化改造工程,计划明年一季度全面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