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乡村踢场球、住一宿,再看看2023年的好田好“丰”景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12-29 07:10

“村超”接力“村BA”火爆开场,2023年是什么点燃了中国乡村的运动激情?球赛之后接力而来的又是什么?遭遇“烂场雨”、洪涝、干旱,是什么为粮食再次丰收筑牢地基?2023年的中国乡村,好“丰”景里不仅有丰收的粮食,还有乡村全面振兴路上,丰美的乡村文明。这样的乡村正吸引着更多新一代的“兴农人”。《中国故事•2023》,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一年,中国乡村的好田好“丰”景。

贵州榕江“村超” 火在2023!

要说2023年中国哪一项民间运动格外火爆?恐怕非贵州榕江举办的“乡村足球超级联赛”莫属了。广大球迷和网友给它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村超”。据统计,“村超”赛事在全网全平台综合浏览量超过480亿次。“村超”有多火呢?我们就从今年夏天说起……

5月13日起,20支乡村球队相聚村超,两个半月赛程内,展开98场精彩角逐。

决赛当天,人口不足40万的榕江县,却涌入超30万名游客,约一亿人次收看决赛直播。

随后不久,贵州“村超”全国美食足球友谊赛拉开战幕,二百多支球队参赛。9月2日,“村超”与“英超”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12月中旬,首个合作项目在榕江落地。

英国文化教育协会中国区足球发展高级经理 李武润:我们决定作为球迷来到“村超”现场,我们真的被这里的社区精神和积极的足球文化所震撼。

榕江县足球协会副主席 赖洪静:希望我们的“村超”能够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

踢出乡村振兴新未来

榕江,一个人口不足40万的贵州大山里的县城,因为“村超”火出了圈,但足球在榕江的深厚群众基础却是几十年间积累起来的。榕江每个街道,每个村几乎都有足球队,有的村甚至还不止一支,而伴随“村超”而来的是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新未来。

“村超”球员吴化勇和他的另外5位“村超”球友共同开办了“球迷之家”餐馆,文化墙上展示了部分“村超”球队的队服,以及队员们得到的一些奖牌。来到这里的顾客大多是“村超”的球员,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球迷,在这里不仅可以感受到非常浓厚的足球氛围,也可以品尝到地地道道的榕江美食。

“村超”球员 吴化勇:在出来打比赛的过程中也在想,我们一边踢球,能不能一边为咱们的家乡做一些事情。餐厅采购的腌鱼腌肉还有土鸡土鸭,都是村民们自己在家里面养起来的,希望我们村里的农产品多一些销路,村民多一些收入。

总台记者 史超杰:这些用蜡染工艺制作的T恤,就是贵州“村超”的系列主题文化衫,在今年夏天的时候,他们销售是非常地火爆,最多的一天就卖出了100多件。另外这些用蜡染工艺制作的足球抱枕、足球小包以及体现足球元素的丝巾等等,也是非常受到市场的青睐。而这些精美的作品,都是产自于“乡村振兴车间”。自从“村超”火了以后,当地的侗族苗族、水族和汉族的易地搬迁户们,也有了更多依靠他们传统的技艺,以及手中的绣针和蜡刀来增收致富的机会。

榕江县绣娘 吴邦竹:“村超”火了之后,阿姨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最多我们一天的T恤可以卖到上百件,蜡娘(蜡染女工)从中可以获得40到50块钱的收入。我们正在为明年的“村超”做库存备货的准备工作。

总台记者 史超杰:“村超”举办期间,榕江县涌入了大量的游客和球迷,县城的住宿接待一度一床难求,在政府的倡导下,今年当地共计新增餐饮业和住宿业1000多家。一处位于青山绿水间的民宿,它曾经是一个乡村小学的教学点,随着撤点并校,一度闲置,到今年下半年,这个教学楼又被再度利用起来,目前这个民宿共设有床位20多张,另外还有十余处的烧烤点和餐饮包房。它不仅有效地分担了县城的住宿接待压力,还成为当地群众的热门打卡点和休闲好去处。

榕江县某民宿经营者 潘显豪:“村超”火了以后,我发现很多游客过来玩了,他们不光是喜欢足球,也喜欢这里美丽的风景,还有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希望我们的家乡越来越好,“村超”越来越火,也希望我们的“村超”带领我们的老百姓每个人都富起来,乡村越来越美丽。

无论是去年夏天的贵州台江“村BA”,还是今年贵州榕江“村超”。这两项赛事“火出圈”的原因正在于这个“村”。乡村自发组织,选手以村民为主。这种村里的“大场面”,让很多城里人也被乡村的活力、魅力、创造力所震撼。榕江县位于贵州东南部,是一个有着16个少数民族、200多个村子的山区县。曾经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如今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在振兴乡村的探索中,榕江举办过斗牛、侗族萨玛节等活动,终于在2023年,“村超”让它彻底破圈走红。

最佳旅游乡村

“小村庄”再上国际大舞台!

“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并非贵州独有的特产。助力乡村振兴的方式也不只有体育。基层政府和农民群众因地制宜以首创精神主动探路,为乡村振兴找到了各自的新动力。10月19日,2023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名单公布,我国江西篁岭村、浙江下姜村、甘肃扎尕那村和陕西朱家湾村榜上有名。我们来看看这4个乡村找到了怎样的乡村振兴新动能。

“小村庄”何以能够登上国际大舞台,获得“世界大奖”?

答案就藏在这些年的变化与发展中。

比如位于浙江杭州市淳安县的下姜村,有着800多年的历史,却也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十年来,随着村容村貌的改善,这个“穷山沟”,由过去的“穷脏差”,也终于变成了“绿富美”的“聚宝盆”。数据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这一点,2012年,下姜村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01万元,而2021达到了4.69万元。尤其近年来,下姜村利用优越的自然环境,加快数字乡村建设,促进农文旅的有机共融,让这个古老寂静的山村,焕发出新的活力。

距今已有580多年历史的江西篁岭村,现存100多栋明清古建,独特的“晒秋”景观,让它享誉海内外。多年来,如何切实保护好这些“百年文物”,是当地实践摸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江西上饶婺源县篁岭景区业态经营部经理 潘卫东:我们采用“新村换古村、新房换古宅”“腾笼换鸟”“产权置换”的方法,对散落在婺源各地古村落中缺乏保护的徽派古建筑,实施异地搬迁保护、集中开发运营,同时秉持“修旧如旧”的原则,保持原有村落建筑古貌,通过(古屋)“IP”让游客了解婺源历史。

藏在秦岭南麓的陕西省朱家湾村,这里地处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当地依托牛背梁、秦楚古道景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美丽乡村,传承发展柞水渔鼓、古法酿酒等非遗项目,保护利用秦岭老屋、古道遗迹等资源发展乡村旅游。

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的扎尕那村,平均海拔2800米以上。近年来,扎尕那村利用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民俗风情,探索出了以乡村旅游反哺生态保护、促进各民族交融的新路子,让生态旅游,真正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源动力。

乡村育沃土

农耕生活种出“金饭碗”

这几个乡村在振兴路上找到的新路径,来自青山绿水、来自古村古迹、来自农耕生活。这些不仅成了今日乡村振兴的巨大财富,还为全球留下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23年11月,我国有三项农业文化遗产系统: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安徽铜陵白姜种植系统和浙江仙居古杨梅群复合种养系统,正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至此,我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增至22项,数量继续保持世界首位。

流传至今的农业文化遗产是历史见证。而今天中国农业重要的使命则是,“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怎样端牢端稳端好中国人的饭碗?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目前在我国15亿多亩永久基本农田中,已累计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就超过10亿亩。

202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

高标准农田不光有高标准的硬件良田,还有高标准的软件技术服务。这才会有高标准的产出效益,这才会有高标准的抗灾能力。

今年我国先后遭遇了罕见“烂场雨”、局地严重洪涝和干旱。但今年早稻仍然增产了4.3亿斤,夏粮成为历史上第二高产年,秋粮种植面积增加700多万亩。

202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13908.2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无论是从洪水天灾中抢种补种,还是单产提升,无论是精耕细作,还是良种选育,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撑。种粮大户罗荣华说,丰产丰收的背后有一群“靠得住的人”。他们把专家产量转化为农民产量,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让更多的农户参与进来。

浙江台州:科技赋能 助力水产养殖

这些年,浙江省通过农村工作指导员和科技特派员送科技下乡,助力高效农业。他们走出实验室和课堂,在田间地头找到了科学研究的新需求、新方向,成为接地气的“香榧教授”“茶教授”“竹博士”。

现在,正值冬季,寒冷的天气下螃蟹往往都进入了冬眠,而在浙江台州三门县,科技特派员为螃蟹过冬准备了“公寓”,那里一年四季都有青蟹。接下来我们就跟随记者,一起到台州三门县去看看那里的“蟹博士”。

总台记者 冯小洁:浙江台州三门县,这里以水产养殖而著称,尤其是当地的特产青蟹。这里有专门用来给螃蟹过冬的“公寓”,在这整个养殖场,住了上万只这样的青蟹。

这套室内立体循环水养蟹设备就是螃蟹过冬的“公寓”。在科技人员的指导下,通过配比的循环营养水系统和恒温系统,青蟹越冬的存活率能达到96%。这不仅大大提高了收益,丰富了冬季人们的餐桌,还为今后全季节工厂化养蟹提供了技术支持。

台州市三门县某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 彭大满:因为青蟹要冬眠,冬眠之后在土塘里就抓不到了,我就把它们收过来放在(螃蟹)公寓里头,到春节的时候卖一个好价钱。第二个是增加养殖户的销售渠道和经济收入,有了这套设备之后,一年四季都可以养,一年四季都能买得到我们三门青蟹。

近年来,三门青蟹受苗种供应不足、养殖效率不高等因素影响,养殖规模始终受到制约。为突破这些瓶颈,宁波大学海洋学院的青蟹研究团队与当地一家水产苗种企业进行了合作。

宁波大学海洋学院博士 吴清洋:今年已经实现了人工苗种的规模化繁育,然后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蟹苗,是今年我们新突破的秋冬季节的良种繁育。

吴清洋带领的青蟹研究团队是一批在读研究生、博士生,他们定期驻扎在三门,在研究自己专业方向的同时,也为当地养殖户和企业遇到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台州市三门县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 王傑:我们的那个青蟹,种蟹是可以从原来的10%的成功率可以达到现在的35%以上的成功率,育出来的一些贝苗和鱼苗,都会比原来的性状要好得多。

在三门县花桥镇一处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今年的效益比往年提高了约20%。合作社的负责人表示,多亏了科技特派员的指导,调整了养殖模式,才有了这样的好收成。

台州三门县某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方俊:科技特派员的技术帮助下,花蛤作为青蟹的食物,刚好是给我们降低青蟹饲料的成本,这个成活率还有品质会提高很多。

在三门县,像这样服务于水产养殖户的科技特派员和校企联合科研人员一共有60多人,他们走出实验室和课堂,在田间地头找到了科学研究的新需求、新方向,从事水产相关产业的近10万农民因此获益。

江苏镇江三代“兴”农人

代代有传人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而农强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兴农人”的接力。正是这样一批又一批爱农情怀深,兴农本领强的人扎根农村、投身农业,持续改变着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面貌。今年9月1日全国中小学生的《开学第一课》上,赵亚夫、魏巧讲述了他们的爱农兴农的故事。

赵亚夫64年扎根农村一线,2001年退休后,赵亚夫带领戴庄村创新发展生物多样性农业,把一个贫困村建设成为殷实的全国文明村。30多年来,他带领的亚夫团队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350多万亩,帮助农民增收近300亿元。

魏巧是江苏省镇江市镇江新区姚桥镇永兴农机机械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2017年,身为土壤学硕士的魏巧和农学博士的丈夫,分别辞去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大学的工作,来到家乡2万多亩的农田上,成为国内最早的一批数字化农田种植的探索者。6年过去,他们探索出一条数字化引领的现代农业管理模式。正是受到赵亚夫的影响,魏巧选择回乡成为新一代“兴农人”。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镇江调研时指出:现代高效农业是农民致富的好路子。要沿着这个路子走下去,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这句话成了华梦丽投身科技兴农的最大的底气。华梦丽,一个怀揣着“做田野上的希望”梦想的大学生,毕业后带领四名同班同学,在镇江句容成立了家庭农场,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开启了农业创业之路。她也成为全国第二届乡村振兴十名青年先锋标兵之一。

“兴农人”在“新农人”身上代代相传。 他们是乡村全面振兴最重要的生力军。他们是好田好“丰”景里最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