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之舟”变身“产业之舟” “骆驼奶产业链”让天山牧民实现致富梦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12-27 17:25

在新疆,特色致富产业链有很多。骆驼养殖在新疆有着多年的传统,近年来,位于天山脚下的哈密市伊吾县,通过发挥自然牧场优势,让驼奶生产成了当地的一条特色产业链。如今,“沙漠之舟”变身“产业之舟”,牧民因此实现了致富梦。

几场大雪,让天山脚下的伊吾县气温降到了零下20多度。在下马崖乡的众合骆驼养殖专业合作社里,32岁的努尔艾力带着工人一刻不停。扬镐,填草,这里的120峰骆驼被他们养得膘肥体壮。

众合骆驼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努尔艾力·喀斯木: 挤(奶)的骆驼到这儿圈养,其他的骆驼都在戈壁滩,一共900多峰骆驼。

记者:每天大概咱们这儿能产多少奶?

众合骆驼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努尔艾力·喀斯木:每天两百多公斤,一天就(能赚)一万多。

近年来,随着骆驼奶营养价值不断被发现,“沙漠之舟”骆驼变身“产业之舟”。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努尔艾力的父亲喀斯木和几位乡亲开办了现在的这个合作社。从“散户漫山追驼跑”到规模化养殖,村民们家中的500多峰骆驼成了合作社的第一批住户。

伊吾县下马崖乡居民 阿卜杜外力·阿迪:以前我们没有这样圈养的骆驼。一直在戈壁(放骆驼)。赶到(戈壁上)十来个,它们回来的时候就几峰骆驼回来了,五六个,因为被狼吃掉,卖掉的话也挣不了多少钱,(我们就想)把这些资产托管给合作社。他们统一管理,防疫方面、饲养方面、科学养殖这方面他们都做得比较好,也有一个稳定的收入。

众合骆驼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努尔艾力·喀斯木:跟他们签了合同,每个骆驼每年1000(元)左右分红。

由于当地没有驼奶专业的加工企业和稳定的销路,努尔艾力回忆,他的父亲经常跑出几百公里寻找原奶买家。一天200多公斤的产量,经常只能卖出80公斤。第一年就赔了20多万。

众合骆驼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努尔艾力·喀斯木:政府给我们的帮助,从困难中把我们救出来了。我们买草料饲料,一吨300块钱的补贴,还有我们银行贷款,贴息贷款、农民贷款,我们这样企业贷款,政府给我们,一部分我们还(减免)利息。

转机发生在2017年。在伊吾县和援疆对口省份河南的联合推动下,一家有着多年驼奶销售经验的河南企业被引进当地建厂,发展驼奶的精细加工和产品研发。2018年投产当年,这家开在“家门口”的企业就与包括众合合作社在内的伊吾镇4家骆驼养殖合作社签订了长期采购订单。

现在,养殖户的原奶只需平均不到3小时就可以抵达厂区。经过检验、灭菌、喷雾干燥、罐装等近十道工序,驼奶在无菌车间被制成灭菌乳、奶粉、奶片、饼干以及衍生化妆品等十余种产品,并在全国都有销售。

新疆中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赵军利:大概拉动了将近1万名农民就业。我们(还)和河南农大、新疆农大、畜牧科学院(合作)研究驼奶、驼肉、驼绒制品。现在我们就是打造这个生物科技,把产品多样化。未来我们想打造一个骆驼产业园区,能够实现骆驼养殖持续性增收,让老百姓共同富裕,巩固乡村振兴。

打通了产业堵点,以技术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合作社+农户为奶源,涵盖加工、销售、物流于一体的驼奶产业链在天山脚下形成。伊吾全县骆驼养殖规模在过去五年间从1100余峰增加到6000余峰。

与此同时,骆驼养殖也在向标准化迈进。通过政府牵线搭桥,哈密市畜牧工作站与骆驼养殖户形成了帮扶机制。包括哈密市畜牧工作站、伊吾县下马崖众合骆驼养殖专业合作社及新疆中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在内的“国家乳用骆驼养殖标准化示范区”项目获批。

截至目前,伊吾县今年的骆驼总产值已超4000万元,骆驼养殖户平均每户增收达20万元。

伊吾县下马崖乡居民 吾舒尔·乌尤普:我托管了2峰骆驼,今年分红2000元,我们日子越来越好啦。

众合骆驼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努尔艾力·喀斯木:(我们现在)有钱了,有房了,有车了,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目标(就是)把骆驼养3000个,也带领几个年轻养驼人跟我们一样,把他们的生活(过得)幸幸福福的,快快乐乐的。

总台央视记者 黄达:从哈密的伊吾,到阿克苏的柯坪,再到阿勒泰的福海,从驼奶,到驼绒,再到开展以赛骆驼为特色的文旅项目,通过集群化、产业化,包括骆驼产业在内的一个个传统产业正在成为大家身边的“金山”,各族群众也因此获得着实实在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