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箭区卫健局下活全民健康“一盘棋” 当好医疗卫生“守门人”

十堰晚报 2023-12-26 09:11

人民健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茅箭区卫生健康局以开展主题教育为契机,以提升能力作风建设为抓手,聚焦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方面的“急难愁盼”,着力在医疗服务能力、公共卫生供给、医疗卫生队伍建设等方面下功夫,奋力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健康茅箭”建设。■记者 张贞林 通讯员 徐涛 制图/张千文

党建统领主阵地

激发高质量发展“硬实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近年来,茅箭区卫生健康系统始终将党建工作视为“源头活水”,发挥党建统领“主阵地”作用,通过加强政治建设、落实责任建设、狠抓廉政建设、深化作风建设,持续推进“清廉机关”“清廉医院”建设,推动“清廉思想、清廉举措、清廉制度、清廉规则、清廉纪律”全方面、全过程、全链条融入卫健工作,奋力营造政治清明、干部清正、文化清朗、作风清新的干事创业环境。

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先后指导3个乡镇卫生院成立基层党支部,在局机关选派两名党性意识强、业务能力高的干部作为民营医院爱尔眼科、美年大健康体检中心的党建工作指导员,定期开展党建工作指导,积极开展联合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两次,开展党课2次。

茅箭区卫健系统始终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以此推动作风建设,取得良好效果。通过严格落实“三重一大”“四不直管一末位”制度,加强重点岗位、关键环节工作人员的管理,规范权力运行。通过开展“三亮三比三评”活动,进一步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热情,在卫健系统形成比拼赶超的良好氛围。

统筹资源谋发展

多措并举完善公共卫生体系

“新院区环境真好,宽敞明亮又舒适,服务设施更人性化。”近日,记者来到茅箭区人民医院新院区,走进门诊大厅,第一印象是宽敞、明亮,不少前来就诊的群众对新院区环境赞不绝口。

今年6月30日,占地31.65亩的茅箭区人民医院新院区投入使用,与武当路老院区相比,新院区建筑规模更大、更现代化,设施设备更完备、更先进,极大改善了全区医疗服务条件。与其相邻的茅箭区疾控中心迁建项目正在进行装修收尾工作,将于12月底投入使用。

两大迁建项目相继完工,是近年来茅箭区强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一个缩影。目前,全区有医疗卫生机构315家(其中有太和医院、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国药东风茅箭医院、茅箭区人民医院等6家公立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家,基层医疗机构306家),医卫人员9118人(其中,执业或执业助理医师3520人、注册护士5561人、乡村医生37人),总床位9946张(千人床位20.62张)。

重点人群健康保障关系到千家万户,茅箭区卫健局持续加强高质量优化重点人群健康保障工作,彰显民生温度。不断强化孕产妇“五色管理”,全面做好家庭医生签约;围绕宣传教育、优生优育指导、生殖健康咨询、计生家庭帮扶、权益维护和流动人口服务“六项重点任务”,全力推进全省新时代计生协会综合发展先行区建设试点工作;大力发展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全区托育服务机构52家,共有托位2091个;建成4个示范性安幼养老服务中心,实行托幼养老一体化管理;推动医养结合发展,现有床位1184张,其中医疗床位218张,养老床位966张。

不断激活“末梢神经”

畅通群众就医“最后一公里”

“现在急救站所在的小川村是周边3个村的‘CBD’(中央商务区),这得益于国家对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的推进。”茅箭区伏龙山急救站站长王仕荣感慨地说,“老百姓到急救站看病拿药比以往方便多了,门前小广场还成为了他们拉家常、农闲时间的新去处,每天热闹非凡。”

“现在我们在急救站都能报销医保,而且这里干净明亮,原来我要到城区看病,现在都是在这里。”今年52岁的村民姜平对急救站的变化竖起大拇指。

基层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距离群众看病就医“最近的地方”,往往承载着百姓的希望和信赖。像伏龙山急救站下辖的两个村级卫生室一样,茅箭区30所村级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实现“室外美观室内规范”的标准化建设全覆盖。

“家门口就能做心电图、拍 CT、抽血化验,好方便。”在源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患有心脏病的陈先生说,以往需要去大医院做的检查项目,现在社区医院就能做。对于近几年社区“小”医院给患者带来的便利,陈先生感到非常满意。

“小病不出社区,大病才上医院。”茅箭区卫健局党组书记、局长孔令顺介绍,社区医院作为服务社区居民的基层医疗机构,承担着常见病诊疗、卫生防疫、日常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健康教育、康复等“六位一体”服务,给社区居民提供医疗保障,具有看病路途短、等待时间短、报销时间短、医生诊病时间长等优势,一些小病、常见病、慢性病、多发病,在社区医院就完全可以解决,同时这里提供疾病预防、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等服务。

从乡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茅箭区卫生医疗的“硬实力”正在不断提升,扎实筑牢基层卫生服务“网底”,畅通基层群众就医“最后一公里”。

推动优质资源下沉

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

在二堰街道富康社区,记者见到正准备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血液净化基地做透析的童开明。“每周需透析两次,家门口的血透室给我带来很多便利。”童开明说。

这个血液净化基地是十堰市人民医院血透中心的分中心,借助医院肾脏病学科的优势,采用医共体学科垂直化管理模式,让许多像童开明这样的患者,在家门口就能做治疗。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是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是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举措。”孔令顺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全区1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太和医院、十堰市人民医院、十堰市中医医院、国药东风总医院形成紧密医联体。落实专家坐诊、健康教育、专家查房、人员培训、远程医疗等医疗服务,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到三甲医院专家的服务,实现30分钟急救圈。

同时,发挥茅箭区人民医院区域医共体作用,在人才下派、人员进修、双向转诊、设备设施等方面给予支持,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

在提升优质医疗服务水平的同时,针对人才资源不平衡的问题,茅箭区做了大量工作。2021年以来,累计招聘6名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充实到基层岗位开展工作,接收9名免费医学生,培养大学生村医12人。茅箭区卫健局、区人民医院、区疾控中心和基层医疗机构分别配备公共卫生总师、首席公共卫生专家和首席公共卫生责任医师。

利用好对口协作资源,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省级专家的治疗。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武汉协和医院、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派出博士团、专家赴茅箭区开展对口帮扶工作,开展业务讲座、教学查房、义诊等活动,为居民带来医疗“福利”的同时,提升医务人员业务水平。

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茅箭区卫健系统正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韧劲奋力走出“健康茅箭医在身边”的新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