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比奥·姜彼特罗 《都市蜕变》科技先驱系列之一(《千面之城》展拟展出作品)
八大山人《猫石图》 纸本墨笔 (武汉博物馆藏品)
《书风》展厅实景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徐颖 通讯员 李朝霞
汉字是中华文明五千年一脉相承的标志。12月10日,武汉美术馆(汉口馆)上新年度压轴大展《书风(第五回)·图像学意义上的隶书研究展》(以下简称《书风》),用文物、珍贵碑拓、书法作品梳理汉字书写史中的一条高光线,即隶书这一字体从萌芽到发展至今两千余年的演变过程。不少观众看完展览感慨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中国汉字之美、书写之美。
极目新闻记者了解到,年末,武汉美术馆将有三大新展陆续开放,压轴2023巨献2024,陪伴市民跨年!除了刚开展的《书风》,还有即将开展的《从八大山人到齐白石书画特展》《“千面之城——意大利现代艺术”展》。
2023年武汉美术馆全面开启了汉口馆、琴台馆双场馆展览时代。馆方将汉口馆定位为经典馆,将琴台馆定位为当代馆,两处场馆在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做了许多积极有益的工作。
《书风》看隶变二千年
走进武汉美术馆(汉口馆)《书风》展厅,汉代隶书的浑厚深沉,唐代隶书的严谨宽博,宋代隶书的洒脱灵动,一一浮现在眼前。
《书风》策展人、武汉美术馆展览部主任张文博介绍,展览分四个部分,梳理隶书从萌芽到发展至今两千余年的演变过程——
第一个单元展现秦代至东汉、北齐时期的隶书,汉代隶书经典名碑《大开通》《石门颂》《西狭颂》《郙阁颂》《礼器碑》《尹宙碑》《曹全碑》均在展示之列,还展出了汉代文字砖、瓦当、铜镜铭文以及北齐摩崖刻经。第二单元展出隋唐至宋代的隶书碑拓名作,如唐玄宗李隆基书写的《石台孝经》,唐代重要的隶书名家韩择木、史惟则、史镐、王瑀等人书写的作品,宋代刻于汉中石门栈道口由晏袤书写的《山河堰落成记》大字摩崖石刻。第三单元展现明清时期的隶书名家作品,清代是隶书自汉代之后的又一次全盛时期,隶书名家辈出,这里展出了王铎、邓石如、伊秉绶、桂馥、钱大昕、吴让之、黄侃的隶书作品。第四单元展出五位在当代隶书创作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书家,分别是:鲍贤伦、张建会、张爱国、李守银、王客,每人展出四至五件不等。
张文博介绍,展览本身就是一条大的梳理线,且在每个单元、每个书法家的呈现上也有梳理的脉络。比如,在当代隶书单元,张文博邀请每位书法家除了提供创作作品外,还需提供一件临帖作品,这样观众就可以看出每个书法家“是从哪里来的”,怎样从传统中吸收营养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
极目新闻记者发现,作为普通观众,我们既能在唐玄宗书《石台孝经》中看到古人书写时一些习惯,如书写者李隆基为了避先祖“李世民”“李治”名讳而将“民”字和“治”字少写一画;我们也能看到当代书法家张爱国借鉴汉代隶书经典名碑《大开通》所写的《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哈》,让人会心一笑。
张文博说,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风格演化史。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书风,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审美特点。“每个人都无法回避所处的时代,但我们能从历史的图景中洞悉历史,书写属于自己的未来。”
据了解,《书风》展,将在武汉美术馆(汉口馆)1、2、3号展厅,从2023年12月10日展出至2024年3月19日。
《从八大山人到齐白石书画特展》勾勒明清书画演变
武汉美术馆馆长陈勇劲介绍,除《书风》展外,该馆还即将推出《从八大山人到齐白石书画特展》,这次展览得到了武汉博物馆的大力支持,武汉美术馆借展三十件组作品,其中不乏珍贵的国家一级文物。在两馆团队通力合作下,武汉美术馆从美术史的角度,精心选取适合的展品,希望通过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所对应的时代,呈现中国书画艺术在这一时期不同流派的流传与演化。在展品安保方面,美术馆将按照国家《文物保护法》和国家文物局的相关规定严格执行规范,以确保文物安全。
陈勇劲说,“从八大山人到齐白石”是十七世纪以来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重要发展时期。此阶段名家辈出,各种流派,百家争鸣。书画家将现实境遇、个人情感融入作品,更加注重个性化表达。八大山人、王铎、王翚、王原祁、金农、赵之谦、黄宾虹、齐白石都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成为影响中国美术史和书法史的重要代表人物,武汉美术馆通过梳理他们的创作,为观众勾勒一个明清书画演变的基本轮廓。
陈勇劲说,中国传统经典艺术的发展之所以载入历史,是因为它始终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前行,我们梳理中国书画传承下来的人文精神,对当代中国画的发展是很有现实意义的。2021年武汉美术馆推出的《大化惊高风:傅抱石作品展》,与此次展览实则有着意义上的共鸣,希望将创造对于艺术发展的重要性,通过作品展示,来进行图像学的研究和梳理。美术馆作为公共的艺术传播平台,有责任去做推广美育的工作,让观众了解中国的绘画史和书法史。
据了解,《从八大山人到齐白石书画特展》将于2023年12月22日至2024年2月22日在武汉美术馆(汉口馆)4、5号展厅展出,由武汉美术馆和武汉博物馆(武汉市文物交流中心)共同主办。
《“千面之城——意大利现代艺术”展》引入国际交流
去武汉美术馆(汉口馆),观众可以看《书风》《从八大山人到齐白石书画特展》;去武汉美术馆(琴台馆),观众可以看到正在展出的青年艺术家群展《墨丘利的尾巴》,更值得期待的是在元月中下旬即将开展的《“千面之城——意大利现代艺术”展》。
许多观众对2022年武汉美术馆的重头展览——《静谧的凝视:意大利当代雕塑艺术展》仍记忆深刻,33件木雕和石雕作品在展厅形成了一个对话场——古典与当代的对话,工匠精神与艺术观念的对话,中西方文化的对话。
2023年末,武汉美术馆将继续把优秀艺术交流引入武汉,也让国际关注到武汉的文化和艺术的发展。据陈勇劲馆长介绍,武汉美术馆将联合艺术机构,将“流明艺术科技奖”部分历届获奖作品,引进到武汉美术馆(琴台馆)展出。陈勇劲说,武汉美术馆(琴台馆)就是一件艺术品,馆方接下来会立足于建筑,深研空间与作品展陈的关系,为观众呈现高水准的当代艺术展览。“当代艺术的更新速度非常快,特别考验我们的策展团队对相关信息的获取、整理和把握。”
据悉,流明艺术科技奖 The Lumen Prize for Art and Technology(简称“流明奖”),作为唯一覆盖全数字艺术类别的奖项,每年在全球范围内征集艺术作品,并通过由国际著名艺术策展人组成的专业评审团评选最终获奖艺术家及其获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