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陈倩
为深入贯彻落实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共同缔造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试点的决策部署,总结各地在深化共同缔造工作中推进城乡社区治理创新的经验做法,发挥典型引领作用,提升城乡社区治理效能,由湖北省城乡社区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民政厅主办、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极目新闻协办的“2023年全省城乡社区治理创新典型案例征集和宣传展示活动”自2023年9月启动,共收到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报送的案例240余个。经评审,已确定20个入围案例,从2023年12月18日起进行展示,欢迎您为支持的案例点赞!
【活动时间】
12月18日10时——12月24日17时。
【参与方式】
第一步:关注“极目新闻”微信公众号。
第二步:扫描下方二维码参与点赞,每个微信账号每天可点赞一次,每次不超过10个展示案例。
案例展示
1 搭建小区议事厅,推动“有事好商量”
武汉市江岸区台北街道桃源社区居民委员会
案例简介:
江岸区台北街道桃源社区搭建居民家门口的议事服务平台——“小区议事厅”,贯彻“五民+五共”的工作理念推进民主协商议事,将居民反映的意见建议、近期遇到的问题进行梳理,对基层治理中需要协调解决的“大事”、关系民生福祉的“实事”、基层无力解决的“难事”进行共议共商,确保居民在“小区议事厅”能畅所欲言,多角度沟通、多渠道接触。对每次民主协商议事结果进行公示,通报近期实事办理情况,实现实事办理全程跟踪,引导居民在实事办结后对办理结果进行评议评价,让居民成为小区真正的“主人”。2023年共召开小区议事会议31场,化解矛盾纠纷52个,办理民生实事15件,有效推动解决了小区路面硬化改造、管道雨污分流、高空抛物、噪声扰民、宠物随地大小便等问题。
2 “阳小驿”——人与城的双向奔赴
武汉市汉阳区民政局
案例简介:
外卖和快递小哥等新就业群体是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武汉市汉阳区151个为户外工作者提供服务的“阳小驿”,在汉阳的大街小巷遍地开花、不断升级,成为集舒心歇脚、续航补给、服务代办等功能于一体的基层治理前哨阵地。政府部门、事业单位、辖区企业等各类组织纷纷加入后援团,根据户外工作者点单需求,提供子女就近就便入学服务、租房住房信息、政策服务、法律援助、相亲交友等7类免费服务。户外工作者走街串巷,发现问题后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就近就便参与社会治理,成为服务市民群众的“微探头”和先锋队,实现了深化社区治理与服务新就业群体的“双向奔赴”,有效汇聚了基层治理合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阳小驿”服务品牌。
3 做实以小区为单元的城市基层治理
武汉市武昌区民政局
案例简介:
武汉市武昌区针对社区管辖范围大,存在管理不到底、服务不到位等问题,探索以居民小区(片区)为治理单元,按照便于管理、服务可及、资源集约、协同善治的原则,把全区142个社区划分为529个小区(片区),其中商业小区202个、老旧片区206个、商业与老旧混合片区101个。建立小区(片区)治理委员会,搭建小区治理平台。建立“居民自筹、社会链接、政府补贴”的多元筹资机制,采取整合、改造、新建等方式,鼓励小区利用闲置公共空间建成小区党群服务站337个。孵化社区社会组织2921家,吸纳6000余人加入“平安合伙人”队伍,成立小区邻里服务队1858支。开展“了不起的居民”“社区合伙人”“社区能人库”等活动,广泛调动居民群众积极参与小区事务,真正做到了“我的小区我做主”。
4 挖掘社区合伙人,共奏基层治理协奏曲
武汉经开区沌阳街道办事处
案例简介:
武汉经开区沌阳街道金域蓝湾社区以“社区合伙人”制度,推动多方主体共同缔造“金域是家”美好家园。“张榜”广发招募令。将招募的40位社区合伙人分为社区“公益合伙人”“居民合伙人”“商业合伙人”等多种类型,以资金、人力、场所、产品、信息数据、专业服务等形式积极参与社区共建发展。“揭榜”认领微实事。社区建立项目式、积分式、点单式三种合作模式。“评榜”问效解难题。社区公布合伙人“三张清单”完成情况及累积积分情况,由居民进行满意度打分;社区定期召开“社区合伙人”联席会议,合伙人根据项目完成情况、完成效果以及居民满意度进行互评打分。综合居民打分及合伙人互评打分情况,年终召开社区合伙人表彰大会,对参与度高、项目完成效果好、居民满意度高的合伙人予以表彰,并在社区进行公示,以此激发社区合伙人参与社区治理积极性,从而挖掘更多社区合伙人。
5 以村民小组为治理单元,激发村民自治活力
南漳县民政局
案例简介:
南漳县针对该县山大人稀、居住分散、群众到村里议事不便的实际情况,将村民小组作为组织群众的自治单元、经济单元、生活单元、情感单元,按照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优化调整村民小组。推选责任心强、作风过硬、群众信任的无职党员担任小组长。突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互帮互助的功能,组建由村民小组长为负责人的小组理事会,紧紧围绕房前屋后环境卫生评比、困难群众帮扶、最美系列评选等事务,广泛开展群众协商议事活动,收集群众意见建议,解决群众关心的小事实事。县、镇、村按3:3:4的比例保障村民小组长工作补贴。因地制宜分四类建设村民小组服务站点466个,让群众足不出户享受优质便捷的服务。
6 “桃宝”儿童议事会,“一米高度”看社区
宜昌市西陵区云集街道桃花岭社区居民委员会
案例简介:
西陵区云集街道桃花岭社区积极探索“家校社”联动新模式,招募组建“桃宝”儿童议事会,以“一米高度”看社区,通过儿童视角助力儿童友好社区建设,以一名儿童带动整个家庭参与社区治理。“桃宝”儿童议事会每期一个主题,培养儿童发现、探讨、思考问题的能力。孩子和家长共同参与,让儿童在社区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以此推动儿童及家庭共同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共同缔造美好幸福家园。
7 打造“1235”家庭文明诚信体系
宜都市民政局
案例简介:
宜都市陆城街道尾笔村创新建立“1235”家庭文明诚信体系,即:“1”份“村规民约”赋权,“2”个“诚信小载体”赋信,“3”支“共治小团体”赋能,“5”步“评议小程序”赋准。尾笔村村民委员会专门建立文明诚信档案馆,为每户村民建立诚信档案。村民每家每年诚信基础积分为100分,遵守兴业持家、移风易俗、文明守礼等村规民约规定加分,反之就扣分。家庭诚信积分与家庭成员参加机关企事业单位招录、参军、入党政审、入职就业等挂钩。失信户可以参加公益劳动或志愿服务活动,经道德评议会评议后按加分项进行加分,分值达到90分后恢复诚信户。以往冷冰冰的村规民约“硬规则”,成为沁人心田的“软方法”,自诚信档案建设启动以来,有效解决因土地、财产、养老和其他琐事引发的家庭矛盾、邻里纠纷200余起。
8 “全岗通”——服务居民全心全力
黄石市黄石港区民政局
案例简介:
黄石市黄石港区聚焦激活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以创建全省基层治理创新实验区为抓手,着力推进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在全区全面推行社区工作者“全岗通”服务模式,以“窗口受理、一人多专、首问负责、深入网格”的形式,让每一位社区工作者熟悉掌握社区服务事项,从“专门专岗”转变为“全科全能”的多面手,实现居民办事“只进一扇门、只找一个人、能办所有事”,提高了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9 健全小组理事会,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
大冶市民政局
案例简介:
大冶市为解决“村实组虚”、群众参与治理不充分等问题,在不改变现有行政村格局的前提下,优化调整村民小组,同步全覆盖成立小组理事会,根据小组人口数量,合理确定理事会成员人数,一般3—7人,形成“村委会—村民小组(理事会)—村民代表”的自治组织体系。村民小组长负责组织召集村民小组会议、理事会会议,协助村委会办理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建立每个月至少召开1次理事会的协商会商制度。各理事会成员按照“八进理事会”职责,重点围绕党的建设、助力发展、乡村建管、邻里关怀、移风易俗、文明评比、矛盾调解、法治宣传等八个方面分工开展工作。参与乡村治理的力量大幅增强,由过去“组长单打独斗”变成了现在“理事会群策群力”。
10 打造智慧社区,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十堰市张湾区民政局
案例简介:
十堰市张湾区民政局以打造“智慧社区”试点项目为切入点,开发“阳光掌上社区”智慧平台,将社区的人、房、事、物等信息资源汇聚在一个系统中,做到一网联通,化解数据获取难题;一线参与,化解民意收集难题;一站办事,化解服务下沉难题;一键打分,化解效果评价难题,实现了社区管理和服务居民的提质增效。社区治理网络平台与政务服务网连通,对接政府职能部门,连接政府、企业、物业公司、业委会、商铺等多方主体,信息相互联通,居民生活更加便捷。同时,居民通过线上“投票”功能,开展线上议事,对社区事务进行表决,让居民唱主角,实现社区事“居民议、大家管”,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业委会、居民多方参与,解决居民诉求。
11 “小积分”撬动“大治理”
丹江口市委组织部、丹江口市民政局
案例简介:
丹江口市习家店镇杏花村积极探索开展基层社会治理积分制管理试点工作,科学设置积分标准,让村民行为有“刻度”;突出群众主体地位,让村民自治有“温度”;严格规范积分流程,让村级管理有“亮度”。为277户在家农户设立“行为银行”,从讲究卫生、遵纪守法、勤劳致富、移风易俗等10个方面对村民日常行为提出明确要求和积分标准,通过物质奖励、精神鼓励相结合的方式,以“小积分”撬动“大治理”,探索出了一条乡村治理的新路子。
12 “社区发言人”当好居民“传声筒”
荆州市荆州区民政局
案例简介:
荆州区城南街道新民社区位于老南门外城乡接合部,辖区有20个小区,其中“三无”小区17个、廉租房小区1个、有物业的小区3个。针对社区困难群众多、下岗职工多、城市基础设施差,居民们遇到难事急事难以反映和解决的问题,通过线上网络投票和居民现场推选,产生了张光前等10名“社区发言人”,常态化地收集居民、社区治理问题,既代表居民发言,也为社区发言,增进了社区与居民之间的联系,提升了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能力水平。一年来,“社区发言人”共收集问题61个,已解决问题47个,未解决的14个问题已列入2024年工作清单。
13 “积分能量仓”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生态
松滋市民政局
案例简介:
松滋市新江口街道玉岭社区推行以社区治理、移风易俗、家风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积分能量仓”机制,以基层党组织为纽带、以积分管理为抓手、以志愿服务队为支撑,促进群众参与,激活社区内生动力,构筑基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新生态。依托幸福e站,推行“党建+网格+能量积分”机制,为居民提供全方位、零距离、无缝隙服务。健全“街道党工委—社区‘大党委’—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组织体系,将服务触角向居民院落、楼栋、单元延伸,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14 “掌上社区” 打造指尖上的“微”幸福
荆门市东宝区民政局
案例简介:
东宝区泉口街道浏河社区以智慧社区试点建设为切入点,探索数字化赋能社区治理服务模式,着力利用现代化手段解决社区服务短板,提升社区治理现代化水平。浏河“掌上社区”小程序实现了社区党建、网格管理、安全防控、矛盾化解、民情响应、政务服务等工作“一网运行”,管理效能显著提升,解决了社区数据碎片化的问题,用数字技术让社区管理更智能,让居民生活更便捷。
15 社区基金助力积分兑换,打开社会组织动能开关
鄂州市华容区段店镇百席村村民委员会
案例简介:
华容区段店镇百席村挖掘志愿者骨干45名,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23支。结合履行村规民约,推行以遵纪守法、环境治理、良好家风、助人为乐、创业带富、移风易俗等方面共计40项评比内容,让村民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得积分,并到“爱心超市”兑换生活物资,让村民实实在在地得到奖励。把社区社会组织变成社区的合作伙伴,建立起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体系,完成由“独角戏”向“大合唱”的转变,打开了社会组织动能开关。
16 “共享菜园”激活乡村“五社联动”机制
鄂州市鄂城区杜山镇先台村村民委员会
案例简介:
鄂州市鄂城区杜山镇先台村按“四议两公开”程序,将村委会附近的10.4亩村民闲置耕地流转作为首期城市居民蔬菜种植认领区,划分为自种、代种、采摘三个区共305块,每块20平方米。培育孵化一支由30人组成的“田园体验”志愿服务队,承接“共享菜园”服务项目。“共享菜园”项目设立后,先台村将筹集的资金全部打入社区公益基金账户。“共享菜园”的收益主要用于支付农民耕地流转租赁费、采摘区生产支出、村级社会治理工作等相关费用。
17 建设“五安家园”社区综合服务体
麻城市民政局
案例简介:
麻城市立足于“高质量”“广覆盖”“可持续”,将相关功能整合设置,基于一体化规划设计和建设,形成复合型、一站式的老人群体“安居”、妇女群体“安身”、儿童群体“安全”、务工群体“安心”、 居民生活“安逸”的社区综合体,集成孝善食堂、五安服务中心、老年大学、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妇女之家、便民服务区、康养服务区、慈善超市和温馨家园九大功能区,安排社会工作者、社会组织、市场主体人员入驻,为服务半径内的群众提供日间照料、助餐配餐、积分兑换、儿童托管、医养康复、旅居文娱等 36 项服务。
18 “一套表”数据平台为基层松绑减负
咸宁市咸安区民政局
案例简介:
咸宁市咸安区以持续推动资源服务平台“三下沉”为契机,深化拓展基层减负工作,重点在全区3个街道31个城市社区,整合民政、人社等26家部门的数据需求和信息网络系统,探索开发“一套表”数据应用平台。平台系统以单个自然人为基本单元,设置基本信息、社会组织、专项信息等三大类信息模块,共56个子项目,构建了“人—户—小区—网格—社区”五级架构,形成三类五级的树状“一套表”平台系统。当相关部门有信息需求时,在网络“云端”通过“合并同类项”的方式,直接在系统中抓取,从而生成对应的“一套表”,实现了数据共建共享。“一套表”平台让社区录入统计工作量减少60%,有效改变了社区工作者“表格多、台账多、事务多”的现状,社区工作者通过平台既提高了服务群众的精准性,又能在松绑减负后有更多时间沉下身子组织开展自治和服务活动。
19 “三个榜单”激发乡村治理新动能
崇阳县民政局
案例简介:
积分榜,公示榜,光荣榜,榜榜有形,榜榜出彩;带头人,明白人,勤快人,人人有范,人人争先。崇阳县以开展深化共同缔造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试点为契机,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创新推出积分榜、公示榜、光荣榜“三个榜单”,制定“三个榜单”操作指南,以党建为引领,以村民小组为治理单元,以工青妇群团组织为纽带,激励村民做好事、作表率、当先进,带动村民积极参与乡村共建共治共享,培育了文明乡风,走出了一条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的新路径。
20 “转转工”村民自治互助模式,转出和美乡村新活力
来凤县委组织部、县民政局、三胡乡党委
案例简介:
来凤县三胡乡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组建以村民为主体的“转转工”村民自治互助会,组织村民互帮互助,实现农民增产增收,在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助力乡村治理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转转工”以共同缔造的理念传承过去农忙时节村民互帮互助的农耕文化,以村民小组为单位,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为主要组成对象,以“村民事、村民办、村民享”为目标,开展团结互助、邻里守望、志愿服务等活动,有效解决了农村劳动力不足、村民雇工经济压力大等问题,“转”出了邻里和谐,“转”出了文明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