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晚,2023武汉诗歌节的系列活动之一,屈尊于花蕊的美——木叶随笔集《那些无法赞美的》新书分享会在卓尔书店温暖举行。著名诗人、评论家、《作家》杂志主编宗仁发和著名诗人、艺术家、翻译家梁小曼作为特邀嘉宾与作者木叶对谈,分享探讨创作中浓烈的“亲情诗学”。
木叶原名刘江涛,是《上海文化》编辑,中国现代文学馆特聘研究员。著有《水底的火焰》《先锋之刃》等,编有《梵佛间》《少时读书》。《那些无法赞美的》收录了他在1995年至2008年间所写的诗歌、小说、散文、评论等文体。
木叶介绍,这本随笔集的书名取自他的一首小诗的最后一句——那些无法赞美的东西赞美着世界。文集收录的作品感悟生活中的无名、无形、无解、无力之物和情感,对内心深处进行审视。书的扉页写着“献给刘海涛”,这是他的哥哥。木叶在现场讲述了哥哥对他创作生涯的巨大影响。在他八九岁的时候,哥哥在他本子上写了一句“少年心事当拿云”,这句话突然让他觉得生命像被一束光照耀,触动了他早期的文学启蒙,其间少年情怀和宇宙精神的合体至今仍在深深影响他。
这本随笔集的多样性尤其是浓烈亲情也引起了宗仁发的关注,“就像序诗中所写的——红玫瑰,百合,马蹄莲,还有郁金香——各种花朵一起端上来,让人眼前一亮。”他认为这本书兼具亲情诗学、空间诗学、物哀美学、认知诗学、思辨诗学的特征,令人印象深刻。书中关于母亲、同学、朋友的回忆,关于故乡北京昌平的河流,以及作为志愿者参与抗震救灾的经历,种种生活细节都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世界深沉的爱。
梁小曼回忆了和木叶见面和交往的经历。她本以为木叶是一位有影响力的严肃的评论家,但2020年在一次诗歌活动中见到的木叶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他在朗诵一首诗的最后一节时,故意进行了重复,情绪饱满,显得如痴如醉。”后来在不知不觉中,她读完了《那些无法赞美的》这本书。“我认为写作本质上都是在书写自己的生活。”梁小曼认为通过这本书认识了一个更为丰富多面的木叶,其写作风格表现出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和人文精神,传递出对逝去之物、身边之人、所见之景的无限眷恋与深情,能引起读者浓浓的乡愁。
分享会现场,参加武汉诗歌节的诗人、作家纷纷提问互动。来自四川的评论家胡亮说,当他了解到木叶曾经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作为志愿者来到汶川参与救灾,令他十分感动。多位嘉宾还与木叶就70后诗人的诗歌特点与文学贡献等话题进行了深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