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武汉诗歌节诗人面对面 胡亮:“冰镇浪漫”让诗歌变得愉悦

湖北日报 2023-12-18 11:09

12月16日下午,2023武汉诗歌节·中国诗人面对面——“诗的心像”诗人新书分享系列活动启动。首场活动围绕评论家、诗人胡亮的诗集《片羽》及诗学随笔集《新诗考古学》展开,诗人提出的新创作概念“冰镇浪漫主义”引发热烈的讨论。

由著名诗人、评论家陈东东主持,著名诗人及评论家欧阳江河、耿占春、张清华作为对谈嘉宾,现场品读胡亮作品,并延宕开去,进行了一场精彩的现代诗学分享。

胡亮是当代知名批评家,出版有诗集《片羽》,论集《阐释之雪》《琉璃脆》《虚掩》《无果》及《新诗考古学》及专著《窥豹录:当代诗的九十九张面孔》等,并获颁四川文学奖。

在谈到自己的诗歌写作源头时,胡亮表示,一直以来他比较关注的主题一是大自然的神性,二是生而为人的羞愧感。他认为,只要羞愧没有失传,诗歌就永远不会失传。秉持着这样的写作理念,胡亮在面对大自然时,在面对伟大的植物和动物时,会把自己作为人的主体性取消,让万物代替他出场,这不是一种狂妄,而是一种谦逊的结果,诗集《片羽》正是这种心境的产物。

胡亮现场朗诵他的诗作《易碎品》,这也是他“唯一记得”的作品:“大海已经达到了沸点。黄条鰤急着跃出了水面,落入了黑尾鸥的嘴里。天意本没有缺口,直到我们说出‘节哀’或‘恭喜’……”他将自己的创作倾向总结为“冰镇浪漫主义”,他解释为“可能倾向于一种克制的、收缩的、降低的、降温的浪漫主义”。

耿占春表示,胡亮的诗歌具备浪漫主义的情感和感受,这是当代诗人想告别又很难彻底割舍的一部分。这而也是做批评工作的人尝试诗歌创作的一条捷径,我们没办法再把诗歌搞得像评论那么复杂。胡亮的小诗虽然精短,但以另一种语言方式来表达,依然保有新意,读起来非常有趣。但这个有趣已经让人觉得读起来很愉悦,会给人们在枯燥的生活中带来某些感动。而随后胡亮又愿意用一些反讽来对你的感动进行一点嘲笑,这就是他的“冰镇浪漫”这样一种写作方式。

看起来轻盈飞动的创作,其实隐藏着大量的阅读和“诗学考古”。陈东东表示,陆续读过他的《诗人之死》与《窥豹录》,印象非常深刻,感觉胡亮的阅读面十分广泛,评论写作前做大量的资料收集工作,因此胡亮的写作是建立在客观基础之上的厚积薄发,而不是泛泛而谈。对此胡亮回应道,自己有一种“收藏癖”,对八十年代以来发生的各种重要的文献都有收藏,包括诗人自述、诗集后记、诗人日记、诗人书信等,相较于道听途说,这些资料对于写评者而言非常可靠。

张清华认为,今天我们还在读的李白和杜甫,他们的日常生活是那个时代主流之外的生活,但是他们的诗歌却成民族精神的核心。这是诗歌的命运,也是诗人的命运。胡亮以这样“知识考古”的批评文风和思想方法探寻时代精神,因此他的评论和诗歌创作别具意义,既具备一个优秀批评家的品质,在创作时同时保有精细的观察与理解。

欧阳江河是四川人,曾在成都生活17年。他说,当胡亮决定评论四川诗群时,不仅局限于诗学趣味,是从细微处追踪溯源,返回到曾经的诗歌现场,这样的“考古”是站在一个更高远地方。对于胡亮提到了诗歌里的愧疚感,他觉得更多有时候是一种“抱歉”的感觉,对于所有你热爱的东西,所有你“冰镇”过、感动过的东西感到抱歉,这是浪漫情愫涌现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