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北京市交通委了解到,作为市政府民生实事任务之一,北京今年疏堵工程共计20项已全部完工。其中通过调整车道、增加主辅路间的连接口、开放桥下空间等方式,提高了道路通行能力,给市民带来更加便捷的出行环境。
北京东三环沿线交通流量大,尤其是道路交叉口,车辆在此汇集、转向等,非常容易拥堵。今年,北京交通部门在东三环十里河路口南进口的60米路段,通过道路外扩,同时把车道宽度由3.25米调整为3米,将此处路口由原来的4条车道增加成5条。
北京市城市道路养护管理中心综合治理科科长 叶凯丰:主要解决的是三环桥下路口左转、直行、右转交通的转换分流问题,提高效率。改造以后,早高峰每小时通行能力从1220辆提高到了1400辆左右,通行能力提高15%。
增加车道和出入口 提高通行效率
今年以来,北京交通部门还通过调整或新建道路进出口、优化交通组织等措施,进一步规范重点区域的交通秩序,提升区域通行能力。在北京北三环和北四环之间的一片写字楼群,楼宇南侧的辅路之前没有进入主路的入口。
朝阳区某写字楼管理人员 张景奇:改造了以后,大厦的员工在开车出大厦以后,可以直接进入到主路,对向西方向行驶的左转,还有掉头都方便了很多,员工上下班的通勤时间减少了10分钟左右。
北京完善慢行系统 保证骑行步行连续安全性
慢行系统是将步行、非机动车等慢速出行方式作为城市交通的主体。作为一种绿色的出行方式,已成为当下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有效手段。今年的疏堵工程还将完善慢行系统作为治理重点,通过修建非机动车道、地下通道等方式,保障骑行、步行道路的连续性安全性。
圆明园西路肖家河至颐和园路段全线1.1公里,沿线学校、社区密集,高峰时段非机动车通行量高达2000辆/小时。本次疏堵改造通过利用道路西侧部分绿地,新建了一条宽2.5米的非机动车道,并铺设非机动车道彩铺,提升了非机动车道的连续性,使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各行其道,改善了该路段慢行系统出行环境。
北京市城市道路管理中心综合治理科工程师 张日:因为我们发现很多路口的拥堵其实是因为秩序混乱造成的,所以我们规范了非机动车、行人和机动车的路权,让他们有序出行,这样就能间接地提高路口通行效率,从而缓解道路拥堵。
位于文学馆路与太阳宫北路相交处的这处地下通道,几个月前还是土堆满地,杂草丛生。之前,受京承高速及地铁阻隔影响,两侧约2万居民过街需绕行较远距离,对就学、休闲、购物等造成不便。本次改造通过清除桥下土堆,打通地下通道,不仅方便了市民通行,还提升了道路通行效率。
北京市政路桥管理养护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师 马志欣:以前两侧的居民需要绕行太阳宫南人行天桥以及北侧的望和桥,通行的距离大概是600米左右。现在修通了通道以后,两侧的居民可以很快地就过街。
北京改造桥下空间和公交站 减少排队和占道
在今年的疏堵工程中,北京市交通部门还重点改造高架公路的桥下空间 以及公路沿线的公交站,新建掉头通道,增加公交港湾和站台长度,以减少车辆排队等候及公交车进站占道等情况。
东三环京广桥下路口位于北京国贸地区,交通流量很大。车辆由北向南进入这个高架公路下方的路口,曾经左转和掉头是同一条车道。
北京市城市道路养护管理中心综合治理科科长 叶凯丰:当左转车等红灯的时候,掉头车就无法通行,它必须等待。我们利用三环桥下的空间,做了一条小车的掉头车道,这样可以实现小汽车提前掉头通行,不需要再通过京广桥下的红绿灯路口。
针对公交车体型大,进出站易引发拥堵的情况,北京交通部门还进行了部分公交港湾改造。
北京市城市道路养护管理中心综合治理科科长 叶凯丰:这个公交港湾原来长度只有10米,从站牌位置开始到我站的位置,只能停1辆公交车。但是这个站点设置了6趟线路,如果同时来2辆、3辆公交车情况下,后面的车就会排到外面的车道,影响社会车辆的通行。现在把公交港湾从10米延长到了40米,可以同时满足3辆或4辆公交车同时停靠。
从2003年开始,北京已连续21年实施疏堵工程,共对道路进行了1911个“微创小手术”,包括调整522处路口,改建322个公交港湾和站台,优化调整120处道路进出口,完善17处立交匝道功能等。
北京市城市道路养护管理中心综合治理科科长 叶凯丰:2024年继续实施20项以上市级疏堵工程。主要是对一些重要的交通节点进行改造,比方说万泉河路进京方向,有两个进口要增加加速车道。京沪高速四环到五环,从双四车道准备拓宽成双六车道,解决北京市亦庄经济开发区早高峰企业员工上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