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徐颖
摄影记者 肖颢
通讯员 李朝霞
12月4日,唐一禾作品《胜利与和平》手稿捐赠仪式,在武汉美术馆展厅内举行。
唐一禾之子、湖北美术学院原院长唐小禾,武汉市文旅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杨菁,武汉市文旅局艺术处负责人聂磊,湖北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副院长唐骁,武汉美术馆馆长陈勇劲,武汉美术馆副馆长裴少菲出席了捐赠仪式。唐一禾后人、唐小禾的亲属也来到了现场。唐小禾说:“我是代表我们家的人捐赠这件作品的。”
《胜利与和平》的手稿
黎明前的黑暗中就预知和报道了胜利的到来
《胜利与和平》是唐一禾先生直面抗战的代表艺术作品之一。著名艺术家范迪安评价这件作品说:“只有在民族革命抗日战争处于艰辛时刻深具信心的艺术家,才会在1942年创作出《胜利与和平》这样独具一格的画幅。同志们对于这一幅人物较多、情节复杂,而作者又大幅度地进行过内容结构更改,最后甚至是含有甜美的基调和浪漫气息的象征性作品,谈论得很多。归结起来,我看就是:黎明前的黑暗中就预知和报道了胜利的到来。我们对此进行观察时,稍一回想到唐氏兄弟的艺术事业在当时当地处于何种艰辛贫困的条件下,就会深感到艺术家信心的可贵了。”
极目新闻记者看到,画面中,一位希腊神话中的女神正在为一名持剑的中国勇士戴上桂冠,勇士的右侧是受到他保护的妇女和儿童,左下方是被打败的敌人,一个匍匐倒地,一个手捂着腹部伤口。1942年,这件作品亮相当时的全国美展,便引起了美术界的关注。这是唐一禾借用18世纪至19世纪欧洲艺术家鲁本斯的油画《胜利女神为美德英雄加冕》,加以改造而创作,作品名字就叫《胜利与和平》,表达抗战一定会取得胜利,胜利女神为中国勇士加冕。
《胜利与和平》油画曾发表在唐一禾先生的画册,原作已经找不到了
这件作品是对一个时代的交代
在捐赠仪式上,武汉美术馆馆长陈勇劲说,当接到唐小禾先生的电话,知道他想将《胜利与和平》的手稿无偿捐赠给武汉美术馆时,内心非常感动。他想起前不久受邀参加中国美术学院95周年校庆的一节主题词:到源头饮水。这里借用一下,谈到湖北美术教育的发展历程,源头就是武昌艺专,武昌艺专曾经汇聚了一批到世界各地学习过艺术的艺术家,在此教学,唐义精、唐一禾等第一代武昌艺专人,用自己的生命和艺术启蒙了湖北的艺术教育。他们培养的学生又去到全国各地去传播艺术教育,不少人成为各大美院的开创力量和中坚力量。
陈勇劲说,由于历史原因,《胜利与和平》这件作品已经找不到了,但是我们从这件作品的手稿里,仍然可以体会到一种家国情怀,一种责任感,一种对艺术深深的眷恋。同时,这件作品也是对一个时代的交代,是能让后人深深记住这个时代的一件非常具体的作品。武汉美术馆一定会妥善收藏好这件作品,将来展开相关的研究工作。
唐一禾先生创作这件作品时的场景
《胜利与和平》的唯一手稿,至今仍有研究意义
唐一禾之子唐小禾说,父亲唐一禾1942年创作的《胜利与和平》油画,很可惜原作找不到了,这次捐赠的是唯一找得到的一件手稿。《胜利与和平》在抗日战争期间展出时曾经引起很大的轰动,作品用一种奇特的方式,表达了对胜利的信心。这件作品也曾经引起很大的争论,主要是因为画作套用了18世纪—19世纪欧洲艺术家鲁本斯的油画构图。这也给学界重新研究这件作品,提供了很多的话题。至今仍有学者发表论文来讨论这件作品。唐小禾说,《胜利与和平》手稿拿到武汉美术馆时,陈勇劲馆长觉得非常重要,拿出自己使用的全棉无酸进口水彩纸作衬托,来进行修复装裱。
唐一禾先生画室还原
捐赠仪式上,武汉市文旅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杨菁说,当天是她第三次来到武汉美术馆看唐一禾先生《向着光明》的展览,听唐小禾先生对父亲创作经历的讲述,读懂了唐一禾先生对国家对劳苦大众的真情,感受到他在那个时代就有了“到民间去”的艺术创作理念,让人感动。“我们一定会珍藏好《胜利与和平》这件手稿,加强相关研究,让唐一禾先生的精神传承下去。”
唐一禾之孙、湖北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副院长唐骁,接受极目新闻记者采访说,祖父最重要的两件直面抗战的作品,一件《七七的号角》收藏在中国美术馆(唐一禾夫人熊明谦,生前分两次将唐一禾几乎全部的作品74件,无偿捐赠给了中国美术馆),一件《胜利与和平》的手稿捐赠在家乡的武汉美术馆,这对于家人来说有特别的意义。
唐一禾先生自画像
唐小禾先生(右一)在展厅讲述父亲的故事
唐小禾先生(右一)在展厅讲述抗战中“五十三梯”的故事
武汉市文旅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杨菁致辞
武汉美术馆馆长陈勇劲(前排右一)为唐小禾(前排左一)颁发捐赠证书
捐赠仪式大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