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身有了“小帮手” 一键就能请外援 武汉近200名聋哑骑手正在被“听见”

湖北日报 2023-12-04 07:41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祁泉 杨康 杨千帆

他们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却在街头努力奔跑,将一份份外卖送到需要的人手中。

12月3日是国际残疾人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联系美团、饿了么两大外卖平台统计,其在后台注册并上传了残疾证明的湖北省聋哑外卖人员已接近200人,相较于3年前已翻了近8倍。

智能语音

随身“小帮手”

11月30日清晨,武汉光谷青年城。街头寒意料峭,包裹严实的外卖员开始一天的忙碌。

倚靠在电动车旁,方正华脸颊通红。他搓揉一下冻僵的双手,不停地滑动手机。

“抢到了!”他的“开门红”是一束鲜花外卖。

“穿小巷、抄近路,不用导航反而更快。”方正华骑上电动车。

为了采访方便,记者坐在其身后,冷风呼啸,直钻领口、袖口。方正华丝毫没觉得冷,熟练地在每个岔路拐弯。停靠车辆后,他直冲电梯。记者跟着一路小跑。抵达花房门口,他掏出了电子便捷沟通卡,告知对方自己的特殊身份,再通过打字核对订单,整套流程不超过三分钟。

“走,下楼还有一部更快的电梯。”方正华打手势示意,带记者“抄近路”。

又是一番重复的动作,很快我们来到顾客门口。顾客备注“不要敲门,放门口”,方正华笑了笑,意思这样也比较省事。

“如果没有备注,您会怎么做?”记者敲字提问。

方正华拿出手机展示智能语音系统。系统会在用户的下单页面说明骑手的特殊身份。消费者联系骑手时,“电话”选项会默认关闭,建议消费者与骑手文字沟通。同时,订单配送页面,也会说明骑手存在的障碍,以便增进理解。

“4年前我刚开始送外卖时,完全靠打字交流。”方正华说,“如今越来越智能的平台,更坚定我在这个行业做下去的信心。”

远程支援

应急沟通无障碍

11月22日中午11时,武昌区总工会户外职工之家,这也是饿了么汉街站点的临时办公室。

4张办公桌前的工作人员就绪,随时以电话沟通特殊情况。

“您好,您的这单是聋哑骑手配送,有什么问题跟我说。”

“您的定位可能不准确,我们需要帮助骑手重新确认一下……”

副站长邹翔每天中午都要打近百个电话,聋哑小分队微信群里消息一弹出,他就马上为骑手提供后方支撑。

目前,汉街站点有4位全职聋哑骑手,相较于众包兼职而言,平台对他们的送单效率、服务质量有更高要求。

为此,饿了么平台扩增该站副站长、队长名额,方便有更充裕的人力协调聋哑外卖员工作。入职后,大家也会采取“一带一”模式,帮助这批特殊的同事成长。

记者看到,站点热水器、吹风机、烘干机、医药箱,各类设施设备一应俱全。站长王静还为聋哑骑手申请了职工宿舍:“他们没有什么不同,人品过关、态度良好就该给他们机会。”

“在这边工作很开心,多劳多得,工资变高了。”入职不到一年的蒋湘杰是个“00后”。刚发工资,他就买了一辆白色电动车作为“专属座驾”,还在上面贴满了海绵宝宝、派大星等卡通贴纸。“我很珍惜这份工作。”蒋湘杰表达感受。

善意涌动

世界无声爱有声

12月2日中午,武昌区楚河汉街商圈街头。

戴着眼镜的陶波骑行在大路上,车水马龙间,不需要机动车鸣笛,他就准确地避开了。“不是有超能力,只是听不到这个世界,格外谨慎。”

38岁的陶波在大家眼中是“爱学习”的代名词。幼年时,他因感冒发烧用错药导致双耳失聪。后来,他努力考上天津理工大学。

2020年初,陶波从工作了8年的私企离职,尝试做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以手语形式分享社会热点和趣闻轶事。

长期宅在家中做自媒体,他开始感到乏味,收入也不那么理想。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尝试做外卖。

“越做越觉得这份职业很适合我,奔波在武昌的大街小巷,感受自然清风,累了也能自由支配时间。”陶波很享受这种状态,更让他温暖的是,大家对这个群体的关爱和接纳。

一次送餐时,他着急赶路,不小心把顾客的餐食弄洒了。“我很自责,主动提出赔偿,顾客了解缘由后,没怪我,还为我点赞加油!”陶波眼眸放光,“只要有机会,我们都希望能更好地融入这个社会。”

目前,武汉市接收全职聋哑外卖骑手的站点,只有饿了么的汉街站点和钟家村站点,培养特殊骑手的高成本和长时间让不少站点望而却步。

“大部分聋哑人的伴侣也有身体障碍,家庭负担重。一旦妻子生育,他们就回家了。”汉街站副站长陈叶莉告诉记者,“离职率较高、流动性太强,也是开办聋哑外卖骑手站点的阻碍之一。”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运清认为,互联网+为残疾人就业提供了更多可能,但要真正畅通残疾人就业渠道,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鼓励公众对残疾劳动者更多“温柔以待”。

周运清建议,要完善支持残疾人就业的教育培训制度体系和服务制度体系。各级政府要加快探索落实税收减免等专项政策,通过重点扶持特殊企业、特殊行业、特定群体,集中扩大残障人士的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