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兴和电力创新驱动谋发展,加快融入光谷科创大走廊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2023-11-29 11:03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尹宏伟)近年来,位于黄冈高新区黄冈产业园的湖北兴和电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借智升级、创新驱动,聚焦智能制造,在巩固电力母线等电力器材制造业务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电力、新能源配套产品融入省“光谷科创大走廊”产业链。

借智升级,打造专精特新“小巨人”

从2005年起,湖北兴和电力新材料公司与武汉理工大学程晓敏教授团队展开长期技术合作,研发的高强度、高导电率耐热铝合金电力管母线产品解决了铝合金产品导电性能和强度难以兼容这一难题,解决了跨距在50米无支撑条件下,管母线不下垂这个“卡脖子”难题,相关技术获得发明专利7项,国内市场占有率40%,排名全国第一。

2020年,兴和电力公司建立研发中心大楼,设立5个高校专家组和9个实验室,并配置各类研发检测仪器和设备100余台,长期与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国网武汉高压研究院、黄冈师范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聘请4名在职教授为学术带头人,引进4名博士生担当研发骨干。

“我们公司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负责起草了一项国家标准,参入起草了三项电力行业标准。公司主导产品之一的电力管母线对输变电系统及电力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1月27 日,在110千伏高压专业屏蔽实验室和大电流(10000A)温升实验室前,公司负责技术和质量的副总经理南浩介绍说,该实验室是华中地区民营企业最大、功能最全,并被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分院认可的合作检测基地。

公司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80人,其中高级职称15人,中级职称100人。截至2022年末,公司共申请国家专利82项,其中发明专利18项,共获得70项国家专利授权及36项非专利核心技术。

创新驱动,扩能提产增效益

面对工业下行压力增大,市场需求不足,主要行业生产周期缩短,企业成长空间受限,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不利局面,黄州区科经局及有关部门积极打造良好发展环境,增强服务企业意识,建立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制度,疏通上下联系渠道,政企联动,制定“一企一策”帮扶举措,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推动企业生产在艰难困境中持续累积向好发展势头。

兴和电力公司一方面加大投入,持续不断地开展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驰而不息地强化企业管理,迎难而上,真抓实干,激发企业发展新活力。

“在市、区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我们的南厂区电力金具生产线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就投产运行,不仅提升了该公司的生产能力,推动公司在电力金具领域的创新和发展,也进一步提升了公司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公司董事长周锦平说。

2021年公司新增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在挤压生产车间引进了3条自动化、智能化的挤压生产线,其中一条是5500吨挤压生产线,主要生产电力、交通和新能源等领域的高强度铝合金管母线和工业铝型材。湖北地区的工业铝材,过去是一个短板,该挤压生产线投产后,不仅仅可以生产电力产品,也可以应用到智能制造领域,更好服务于湖北光谷科创大走廊高质量发展。

挤压生产车间、接地材料车间、密集母线车间、成套设备生产车间,生产区4栋标准化厂房每天不间断地生产运转着,将一批批产品投放市场。“我公司两大主要客户为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公司产品还出口到多个国家。2022年公司总产值6亿元,今年总产值目标是8亿元。”该公司营销中心副总经理汪展说。

智能制造,融入光谷科创大走廊

走进湖北兴和电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技术设备大楼展厅,映入眼帘的就是挂满墙面的国家发明专利和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这些专利证书是该公司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核武器”。

从起步阶段单一生产铝合金管母线产品开始,20年来,兴和公司在电力导电新材料产品创新上不断探索,不断延伸产业链。

公司自2003年成立以来,先后建立“湖北省企业技术中心”“湖北省绿色电力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校企共建电力有色材料研发中心”“湖北省兴和电力新材料企校联合创新中心”等4个省级科研平台。

稀土铝合金管母线产品、绝缘管型母线、复合屏蔽绝缘铜(铝)管型母线、高特种导线及其配套的电力金具、空芯扩径导线等系列产品相继被研发出来。其产品还被应用于世界首条国网公司昌吉—古泉±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国内首条国网1000kV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和昆柳龙直流工程(乌东德水电站送电广东广西特高压多端直流示范工程),特高压用铝合金管母线居世界领先水平,在巩固电力母线等电力器材制造业务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电力、新能源配套产品融入省“光谷科创大走廊-智能制造”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