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爱好者跟踪7年,拍下深中通道“成长”历程——三张照片上的伶仃“飞龙”

湖北日报 2023-11-29 07:35

深中通道全景。

2021年6月25日,深中通道架设第一片混凝土梁。

2023年4月28日,伶仃洋大桥最后一片梁合龙。

2023年6月8日,最后一节沉管隧道和最终接头乘船经过港珠澳大桥。

11月24日,摄影师苏振飞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

深中通道建设大事记

2016

2016年12月28日,深中通道先行工程西人工岛开工

2017

2017年12月21日,东人工岛开建

2018

2018年9月6日,伶仃洋大桥、中山大桥主墩桩基同时开钻,桥梁工程正式开建

2019

2019年6月26日,海底隧道首节沉管钢壳完成制造,并运抵世界最大沉管预制智慧工厂进行浇筑

2020

2020年6月17日,首节沉管E1管节在世界首制沉管浮运安装一体船的助力下,完成沉放安装,实现“深海初吻”

2023 1月

2023年1月4日,深中通道海上非通航孔桥全部箱梁架设完成

2023 4月

2023年4月28日,伶仃洋大桥合龙

2023 6月

2023年6月11日,海底隧道E23管节及最终接头完成沉放对接,沉管隧道实现合龙

2023 6月

2023年6月20日,东人工岛主体结构完工

2023 11月

2023年11月28日,深中通道主线贯通

11月28日,历经近7年艰苦建设,全长24公里的深圳至中山跨海通道(简称“深中通道”)主线贯通。苏振飞如往常般拿起相机,记录下这精彩一瞬。

从茫茫大海中筑起相当于19个足球场大的“风筝”——西人工岛,到大国重器“天一号”海上架设3200吨巨梁;从海底绣花,6.8公里长的沉管隧道在洋面下“牵手”,到风中穿针,在世界最高通航净空海中大桥、270米高空架设199根钢丝索股组成的主缆。7年间,深中通道造就30多项世界级成果,这些都浓缩在苏振飞的相机里。

苏振飞,38岁,中山市西区人,经营着一家摄影工作室。2016年12月28日至2023年11月28日,他端起相机、操作无人机,用镜头生动记录着“家门口”建设者的酸甜苦辣,从山上、海上、船上等多个角度记录下深中通道的“成长”历程。

上万张深中照片,他印象中最深刻的有3张:“天一号”架首片梁、伶仃洋大桥合龙、最后一节沉管隧道途经港珠澳大桥。

2021年6月25日

“天一号”托举起第一片混凝土箱梁

以“潮”为令,首片混凝土箱梁成功架设

当天,伶仃洋海面上天气晴好,苏振飞站在海上交通船的甲板上,操控无人机,记录下这一历史瞬间。

深中通道北距虎门大桥30公里,南距港珠澳大桥31公里,是粤港澳大湾区“A”字形交通主骨架的关键“一横”。2016年12月28日,西人工岛先行工程开工,深中通道正式开建。此后,墩身基础施工、中山大桥、伶仃洋大桥等陆续开建。

苏振飞说,中山曾经是广东经济的“四小虎”。如今,随着深中通道贯通,马鞍岛也由昔日的“芭蕉地”变成了一片楼宇,互联网、生物制药等高端产业要素加速向这里集聚。

2021年6月25日,深中通道第一片混凝土梁架设开始。首片混凝土箱梁,长60米,宽20米,高3.5米,重达2752吨,相当于1800辆小轿车的重量。7时30分,国内首创运架一体船“天一号”在码头取梁后,将其平稳运至指定桥位,并稳稳地架设到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右幅55号至56号墩位上,正式搭上伶仃洋大桥西主塔与中山大桥东主塔之间引桥桥面的第一块“积木”。

苏振飞说,自己曾经多次登上“天一号”,站在甲板上,就像一栋30层的高楼耸立在面前。在高大威猛的“天一号”上,船员们的生活十分单调,他们常年漂泊在海上,没有网络信号更没有娱乐活动,还要保障每一片梁安全架设。

“天一号”船长汪楚杰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船员们就是在这样极端枯燥的环境下,以“潮”为令,不分白天黑夜,在海上架设每一片箱梁。

在深中通道,“天一号”曾举起过3200吨重的“世界梁王”。然而,在海上架梁,经受着潮汐、天气、风速等多重因素的考验,并不总是那么顺利。在建设者的齐心拼搏下,一片片箱梁如期在海上架起,连接成钢铁“巨龙”。

深中通道管理中心统计的数据显示,从2021年4月至2023年1月4日,中铁大桥局一共完成了293片箱梁的架设,每一片都安全、准确。

2023年4月28日

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合龙

严丝合缝,伶仃洋大桥完成“最后一吻”

站在东锚碇“8”字形海上临时施工平台上,苏振飞按下快门,拍下了这一幕:一个数百吨重的钢箱梁正准备起吊,完成“最后一吻”。

伶仃洋大桥拥有多项世界之最:以1666米的主跨,成为世界最大跨径全离岸海中钢箱梁悬索桥;以270米的主塔,成为世界最高通航净空海中大桥,还有两个各170吨重的世界最大海中锚碇。

在茫茫大海中变不可能为可能,首先从“扎根”的围堰筑岛开始。2018年5月,在鄂央企中交二航局的建设者奔赴伶仃洋海域。这里,风高浪急、潮汐效应显著,与陆地上造桥不同,不仅衣食住行不便,还时刻面临台风的考验。

“建造锚碇,插打158根直径2米钢管桩的时候,几天整夜睡不着。”中交二航局项目总工肖明福坦言,由于海底淤泥堆积、地质结构复杂,打桩船经常瘫痪,经过两个多月连续施工,才最终赶在台风来临前完成桩基。

2022年6月26日,中交二航局组织网络达人,在伶仃洋大桥全球直播“世界海中最高猫道挑战赛”,外交部部长助理华春莹、中国驻印度尼西亚大使陆慷分别在个人推特账号推荐这一活动。

伶仃洋大桥合龙当天,中交二航局通过自主研发建造的850吨级智能化缆载吊机,解决了大吨位、大跨度悬索桥箱梁节段吊装难题。同时经科学调度,吊机内置的倾角仪能智能感应并计算吊装梁段上下游高差,最终实现毫米级误差的精准合龙。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1279年,南宋诗人文天祥在伶仃洋写下千古名句。如今,辽阔的伶仃洋四周却是一片繁华。

深中通道管理中心介绍,虎门大桥、南沙大桥等跨越伶仃洋的桥梁高负荷、超负荷运转。随着深中通道贯通,深圳至中山的通勤时间将从2个小时压缩至20多分钟,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等多地将形成1小时生活圈。

2023年6月8日

最后一节沉管隧道途经港珠澳大桥

滴水不漏,沉管隧道建造技术领跑世界

当日8时,苏振飞登上世界首制沉管浮运安装一体船“一航津安1”,该船第23次携带深中通道海底隧道沉管北上,途经港珠澳大桥时,他不失时机抓拍下这一珍贵时刻。

沉管隧道,是深中通道的“硬核”部分。深中通道的隧道部分,是目前全球最长最宽的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隧道段要在30多米以下的深海软土层安置32节沉管及1个最终接头,实现海底双向八车道通行。

中铁武汉大桥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深中通道总监办总监邢长利介绍,每节标准管长165米,重约8万吨。要将这32个“大家伙”沉入海底,首尾相接、严丝合缝,确保整个工程在100年的设计寿命中“滴水不漏”,挑战前所未有。最后一节沉管隧道与最终接头安装极容易产生“累计误差”效应。为防止误差,工程师们想到了“推抽屉”的办法,最后一节E23管节与最终接头一体化预制,先沉放E23,再让最终接头与先前沉放的E24相连,从而达到“严丝合缝”。

长途跋涉后,沉管开始“深海之吻”。只见操作员通过锚机将沉管缓缓下放到海底基床上,通过水力压接排出多余的水,让沉管与固定管节“紧紧相拥”。

从港珠澳大桥双向六车道的钢混沉管隧道,到深中通道双向八车道的钢壳沉管隧道,5年间,中国沉管隧道建造技术实现飞跃,领跑世界。

苏振飞说,每次跟拍沉管都需要在船上待三天三夜,很辛苦,但看到沉管合龙那一刻,疲惫一扫而空,自豪感油然而生!

深中“世界之最”刻下湖北印记

深中通道是世界级跨海工程,也是湖北建桥企业的练兵场。

从国内领先的智慧梁场,到世界领先的海中大型锚碇建造集成技术……一项项填补空白、挑战禁区的工艺工法在这里诞生,镌刻着湖北建桥军团的新高度。

170万吨 世界最大海中锚碇

11月27日,站在距离海面90多米高的世界海上第一高桥——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上,只见万吨巨轮在海面穿梭,大风刮得人几乎站不住。滚滚浪涛中,横空斜出的锚体“拽”住粗壮的缆索。

“一年前,这里还是个直径150米的孤岛,成为茫茫大海中的唯一景致。”中交二航局项目副经理廖文龙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说。

伶仃洋大桥是深中通道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而难上加难的是重达170万吨的大桥锚碇。这个锚碇也是世界最大的海中锚碇。

60米深的锚碇基坑在汪洋中开挖,且施工为全海上作业,国内外罕有案例参考。同时,伶仃洋航道繁忙,万吨级船舶往来,船行波产生的能量能够掀起1.5米高的海浪,对钢平台产生较大冲击。

经过反复论证,中交二航局项目团队创新提出,以“围堰筑岛+地连墙”方式在海中进行软基处理。这种施工方法犹如在“豆腐中插筷子”,要在海上打下158根直径2米的钢管桩,形成一个巨大正圆形,为8字形地下连续墙施工形成陆地作业环境。

自此,建设者们在海上如履平地,让一块巨大的“秤砣”稳稳扎在海中,为在宽阔海域建造大跨度悬索桥打下坚实基础。

3200吨 智慧梁场产出“世界梁王”

制梁,是架桥的前提。深中通道需要50多种不同规格的混凝土梁型,如何才能高效率、高质量生产?

2018年4月,中铁大桥局深中通道项目部经理张爱民牵头,由10名各级劳模、高技能人才及管理人才组建的“张爱民劳模创新工作室”聚焦智慧梁场建设,展开系列攻关。智能技术在梁场中的应用研究、大型盖梁快速化施工技术……张爱民创新劳模工作室先后完成科技创新近20项。

一年前,记者曾走进占地234亩的中山智慧梁场。梁场内,技术员陈德华在手机上轻轻一点,上百个喷头顷刻飒飒作响、喷出水雾,养护预制中的4片混凝土箱梁。在这里,1000多个摄像头和感应装置密布,犹如一套“神经感应”系统,不仅能看,还能感应温度、湿度,自动养护。

深中通道项目的箱梁预制规模大,单片箱梁最重可达3200吨,堪称“世界梁王”。同时,箱梁种类繁多,转换时必须省时、高效。为了最大程度提升制梁效率和质量,深中通道项目在国内首次大规模将BIM技术融合应用于预制箱梁的全过程生产管理,助力施工高效开展。深中通道海上桥段架设的155片混凝土梁,均由中铁大桥局自主生产预制。

通过BIM技术的加持,智慧梁场的钢筋加工效率提升40%,生产全过程效率提高25%,劳务人员投入减少28%。与传统预制场相比,每片箱梁的生产费用可降低4.02万元,总计降低成本约3200万元。该项目获得“2021年中国公路学会交通BIM工程创新奖特等奖”。

91米 最高海中大桥吊运400吨箱梁

伶仃洋大桥桥面最高距海面91米,是世界最高通航净空海中大桥。上部结构主梁由213片钢箱梁组合而成。钢箱梁全宽49.7米,单节最大起吊重量约400吨,全桥钢箱梁总重约5.66万吨,相当于北京鸟巢用钢量的1.2倍。为此,中交二航局提出将桥塔高空现场施工打造为“竖向移动工厂”,并自主研发出一体化智能筑塔机,施工人员在百米高空如履平地。

从起吊点到大桥上部结构,落差达260米,吊运400吨重箱梁如何实现毫米级误差、精准对接?“上科技!”中交二航局项目部副总工蒋明鹏介绍,通过自主研发的分布式计算机网络控制系统,由安装的传感器和摄像头采集信号,控制集群千斤顶,让吊装一切“尽在掌握”。他表示,通过手机APP能监控细微误差,比如吊机内的倾角仪能“感应”并计算吊装梁段的高差,一旦高差超过30厘米,会自动报警并发送辅助修正数据。

建设中,中交二航局项目团队创新了10余项关键技术,获专利6项。其中的《海相淤泥区大跨悬索桥水中锚碇柔性筑岛结构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技术创新成果,首创开阔海域大跨悬索桥水中锚碇快速筑岛施工及控制关键技术,经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并获中国公路协会一等奖。

转战超级工程再立新功

粤港澳大湾区 频现“湖北建造”

2023年1月,伶仃洋大桥施工场景。

站在深中通道中山大桥上远眺,隐约可见31公里外的港珠澳大桥青州航道桥塔“中国结”。

2018年通车的港珠澳大桥,就有许多“湖北贡献”。中铁大桥院、中铁大桥局、中交二航局、铁四院、中建三局、武船……湖北建桥军团屡屡建功“超级工程”、服务国家战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梳理发现,在粤港澳大湾区,湖北建桥军团已经建成港珠澳大桥、黄埔大桥、南沙大桥、虎门大桥,正在建设深中通道、黄茅海通道、狮子洋通道,规划建设莲花山通道、深珠通道、伶仃洋通道等。这些重大工程的建设,均有湖北建桥人的身影。

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这是党中央着眼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大局,赋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新定位。

驰骋山岭、跨越海河,铸就大国重器,彰显湖北担当。在粤港澳大湾区,目前还在建狮子洋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等多个超级工程。

在狮子洋通道,中交二航局工地一派繁忙,主塔桩基全部完工,正挑战建桥2000米级新跨度。

狮子洋通道起点为广州市南沙区,终点至东莞市虎门镇,全长约35公里,为珠江口首条双层过江通道。控制性工程狮子洋大桥,采用主跨2180米的双层钢桁悬索桥方案一跨过江,为世界最大跨径的双层悬索桥。中交二航局承建的狮子洋通道项目T8合同段,线路全长1.68公里,主要施工内容包括狮子洋大桥西塔,西侧主散索鞍、钢桁梁安装,上游侧主缆架设,西高墩区引桥下部和上部结构施工等。

11月28日上午,位于珠海的黄茅海跨海通道,中铁大桥局3600吨架梁起重船“大桥海鸥”将一片长15.5米、宽19.7米、重250吨的钢箱梁优雅地提起,随后如同搭积木一般,将其送上墩顶位置。目前,项目已进入钢梁架设阶段。

该项目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工程、“港珠澳大桥”西延线,起于珠海市高栏港经济区平沙镇,向西跨越崖门口黄茅海水域,经江门台山赤溪镇,止于台山斗山镇,全长约31公里,跨海段长度约14公里,预计2024年建成通车。

黄茅海跨海通道主要由黄茅海大桥和高栏港大桥构成。其中,黄茅海大桥跨越东航道和西航道,采用三塔斜拉桥设计,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跨径最大的三塔斜拉桥。

盘点深中通道“硬实力”

十大世界首创装备与系统

超大体量复杂钢结构智能制造生产线

沉管混凝土智能浇筑设备及系统

8万吨沉管快速纵向移动设备及系统

钢壳—混凝土高精度脱空检测设备与系统

自升式快速碎石整平装备

沉管管节运安一体船及控制系统

沉管隧道水下推出式接头总成装置

超大直径钢圆筒12锤联动振沉装备与控制系统

超高混凝土主塔智能筑塔机

钢桥面智能涂布摊铺一体化专用装备

十项国际领先技术

钢壳—砼沉管隧道设计方法及合理构造技术

沉管隧道深厚软基沉降控制技术

高稳健自流平自密实砼制备及浇筑技术

超大断面海底沉管隧道火灾排烟新技术

海域深厚软基超大深基坑近接构筑物基坑变形控制技术

海洋环境大跨径悬索桥超高桥缆索制造与防腐技术

强台风区超大跨悬索桥抗风御灾技术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抗疲劳韧性提升技术

海中大型锚碇建造集成技术

海洋环境超大体积混凝土控裂技术

十个“世界之最”

世界最大跨径全离岸海中钢箱梁悬索桥(主跨1666m)

世界最高桥面、最高通航净空海中悬索桥(桥面高91m)

世界最大海中悬索桥锚碇(长83m、宽83.85m、高51.5m,单个锚碇混凝土方量约34.4万m^3)

世界最高悬索桥抗风检验风速(颤振临界风速88m/s)

世界最大体量钢桥面热拌环氧沥青铺装(面积37.88万㎡)

世界最长海底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长5035m,32个管节+1个最终接头)

世界最宽海底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双向八车道,标准管节长165m、宽46m〈最宽55.6m〉、高10.6m)

世界最大单体钢壳管节自密实混凝土浇筑体量(单个管节混凝土浇筑29000m^3,累计910000m^3)

世界最宽(3m)的可反复折叠M型止水带应用于沉管最终接头

世界首例水下高速公路枢纽互通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