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管窑有个约定 | 何良法:六十年坚守,让祖业焕发新光彩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2023-11-27 20:06

编者按:蕲春管窑镇陶艺文化拥有千年历史。近年来,蕲春县深挖文化资源禀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让历史文化活起来,让文化软实力硬起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截至目前,蕲春管窑镇省级工艺美术大师达到18人,成为全省名副其实的工艺美术特色强镇。

即日起,荆楚网(湖北日报网)推出“我与管窑有个约定”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系列报道,通过探访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的个人故事,寻找管窑陶艺在传承中弘扬,在创新中进步的实施路径。

IMG_3814 - 副本.jpg

“来来,借过一下,借过一下啊!”11月21日,年近耄耋之年的何良法听闻记者来访后,来到明窑厂房内的上釉区域,端出一大桶陶瓷装饰土泥浆,准备给大家展示管窑陶艺“八技”中的“水花”一技。

只见他手拿木棍,将泥水分离的陶瓷装饰土泥浆搅匀之后,倒扣着将已经风干的泥胚浸润在泥浆里,随后拿出轻甩两下,便拿出自制的木质画笔,在沾满泥浆的杯壁上三两笔画出荷花的形象。还未等人看清,他又重复以上步骤,一只小老鼠便活灵活现立在杯壁上。

何良法说,他未曾学过美术,但通过从小的耳濡目染,这些技能早已熟能生巧。2008年,何良法被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

“管窑不能没有窑!”

1946年出生的何良法,是有“窑州”美称的蕲春县管窑镇人,管窑的制陶业历史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何良法出生在红旗下,生长在管窑陶艺发展的鼎盛时期。

彼时,蕲春管窑与汉川马口窑、麻城蔡家山窑并称“湖北三大民窑”,管窑境内人人晓陶事、户户有陶工、家家皆做陶,其生产的日用陶曾走进全国千家万户,享誉中外。

在这样的环境下,何良法自幼酷爱陶艺,孩提时代就开始痴迷捏泥人。他介绍,那时候乡下人文化程度不高,小学毕业后便会在家里人的教导下开始学习制陶。

“学习制陶年龄越小越好,年龄小手很灵活,镇子里学制陶的孩子最小9岁,最大15岁。”何良法说,自他13岁开始接触制陶,至今已有60余年。

IMG_4032.jpg

“现在回过头来看,管窑陶艺已然成为我毕生的事业。”何良法回忆道,他刚进入管窑陶艺厂学艺的那几年,正是农田连续几年遭受大面积自然灾害的时期,全国粮食和副食品短缺,“就是因为我们是管窑陶艺厂的工人,那么艰难的时期,我们没为粮食发愁过。”

历史巨轮缓缓向前,随着改革开放,工业经济进入腾飞期。面对塑料制品、玻璃制品等现代产品的冲击,管窑陶艺产业辉煌不再,传统手艺人越来越少,订单越来越少,管窑陶艺厂举步维艰,窑厂工人生存艰难。

IMG_3829 - 副本.JPG

1991年,管窑陶艺厂已处于极度困难的半停产状态。危难之际,何良法接任了管窑陶艺厂党支部书记和厂长职务,开始带领一批能工巧匠进行系列改革。通过责任制、租赁经营、分块搞活、资产转让等多种形式以盘活管窑陶艺厂。

但在大的时代背景下,这些举措治标不治本,在何良法的缝缝补补下,管窑陶艺厂如同迟暮的老人,艰难维持了十多年。2004年,管窑陶艺厂基本停产,企业名存实亡。

“由于管窑陶名声在外,青壮年也方便外出讨生活。在半停产状态,大批管窑工人陆续出走,被南方多地的工厂高薪聘请。”何良法感叹道,这些技艺精湛的匠人每逢过年才回来,留守在当地的只有老人妇女和孩子。1700多名工人家属和退休老人何去何从?

“我不能让祖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消失殆尽,管窑不能没有窑!”何良法掷地有声,义无反顾地选择留下坚守。

“我们的祖业保住了!”

为让千年窑火继续燃烧下去,2011年,管窑镇提出“陶艺小镇发展规划”,开始着力打造“楚陶文化”品牌。2013年,何良法和管窑镇党委书记以及镇长一起前往广西钦州考察,学习钦州坭兴陶的转化经验,明确了要将管窑陶从以前的“日用陶”转化为“艺术陶”的目标。

IMG_5033.jpg.jpg

2013年7月1日,这一天何良法难以忘记。“窑厂开窑了!”附近的村民奔走相告,相携前来观看,沉寂了十余年的管窑陶艺厂再次热闹起来。

“祖业保住了。”何良法眼含热泪。当天,湖北明窑陶艺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何良法带领工厂技术人员,开始着手研究如何将管窑陶器向高质量产品方向发展,生产出高标准、高附加值的精品陶。

结合传统手工拉坯、手工刻画书法技艺和现代烧制工艺,管窑“工艺陶”产品逐渐声名鹊起。2013年,何良法获第十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金奖;2014年,何良法的作品茶担受邀参加“提壶观顶——2014年国际壶艺交流展”,并被收录。“我们生产的陶瓷可以说上得厅堂,也进得了高档茶室、餐馆。”何良法笑道。

IMG_5060.JPG

一个人的智慧有限,一群人的智慧无穷。借着春节期间陶艺大师归乡团圆之机,管窑镇委、政府连续召开陶艺家座谈会,共商全镇陶瓷发展大计。

以何良法为首的管窑籍近100余位陶艺大师齐聚一堂,集思广益,对通过招商引资,发掘、保护和开发好古窑遗址的文化价值,引进现代制陶企业管理制度并在顶层设计和技术层面同步推进的发展思路达成一致。

经过多方联系,2014年5月份,湖北省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在管窑厂揭牌,武昌理工学院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揭牌,这为管窑厂技艺和现代工艺接轨,实现陶艺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年,管窑镇首家集研发、销售和体验于一体的“湖北明窑·柿外陶园”正式运营。

2023年1月,蕲春县管窑镇柿外陶园里,管窑陶器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为管窑镇打造集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合作等功能于一体的高位平台,为全镇陶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

IMG_3831 - 副本.jpg

如今,管窑陶艺不仅产业发展渐入佳境,更是吸引了省内外大批游客,带活了当地的旅游经济。“我虽然已经退休了,但是传承发扬我们管窑厂人的祖业义不容辞。”何良法笑着说,“我的儿孙辈们都纷纷回乡从事管窑陶艺产业的各个环节,今后也会有更多的老师傅们回来。我们要做就是打个样,让他们知道管窑厂这一把火灭不了。”

策划:杨振武、余立鹏、王焱尧

执行:陈钰、吕雷、许美华

文字:阮琼、陶辉

摄影:阮琼、赵永春、张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