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林琳 通讯员 匡晓鹭)为进一步优化配置武昌区基础医疗资源,加快建设15分钟医疗圈,补齐医养短板,在政府支持下,武汉市七医院、中南医院、天佑医院、武昌医院、武汉市第三医院、中华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单位均启动了新建院区、医疗大楼升级等工程项目。为更好推进“健康武昌”建设,武昌自规分局开辟了绿色通道,在项目进入正式的审批流程前,主动对接,提前做好指导工作,同时压缩审批时限,稳抓落实,确保医疗民生项目尽快落地。
武汉市第七医院迁建(武昌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位于和平大道和秦园路交汇处,是武昌区重要的公共卫生补短板项目,拟建项目总建筑面积120600平方米,地上计容建筑面积79000平方米,主要建设综合疾病大楼、综合疾病大楼等配套设施,设置床位600张。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武昌规划分局和区卫健局一起对居民做好解释工作,先后开展了两次听证会,解答居民疑惑,阐述项目的重要性和合法合规性。最终,在各方的积极努力下,七医院迁建项目于2022年7月顺利按计划开工,并于2023年3月主体结构封顶,弥补了滨江商务区医院资源的空白。
武汉市第七医院迁建(武昌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效果图。通讯员供图
武昌医院本部位于武昌杨园,分西区和东区,现为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于一体的公立三级综合医院。2020年医院启动实施杨园院区“西区东移、重塑新武医”战略,西区东移完成后,计划建成1500张床位的三级甲等医院,提高重大疫情防控救治的重要功能,实现“强专科、大综合”的国际化区域医疗中心战略目标。
同时,为支持医院发展,武昌自规分局为该院开辟绿色服务通道,组织多轮技术服务,顺利推进了医院一期、二期、三期共1200张床位门诊住院综合楼项目的规划审批手续。
目前,分局配合医院积极研究四期项目(约1.29公顷)规划方案,对四期选址反复论证、优化完善方案来解决医院三期、四期项目用地较割裂的难题,并对建筑布局的合理性、土地征收拆迁的可操作性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下一步武昌自规分局将积极协调区土地征收等部门,加快医院四期项目的落地。
武昌医院四期项目效果图。通讯员供图
中华路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复建项目位于武昌古城得胜桥千年古轴南段,用地南侧为黄鹤楼,东侧紧邻经心书院,特殊的区位对该项目的建筑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外立面细节、屋顶材质等均需与历史街区风貌协调,凸显古城特色。武昌自规分局秉承工匠精神对该项目的建筑方案开展了多轮比选论证并指导优化,最终建筑方案以起伏屋顶、立体院落、传统与现代为设计理念,通过增加中庭、坡屋顶交错形成最终的形态。建筑整体采用了灰色和木色的结合,让建筑充分融入周边的传统建筑中,整个建筑气质典雅,富有文化气息。
此外,为尽快落实老城区的医疗服务配套,满足群众就医需求,在对建筑方案精雕的同时,武昌规划分局加快对该项目的规划审批,采用容缺的方式对该项目办理了工规许可,解决了古城区域一级医疗配套的缺口。
中华路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效果图。通讯员供图
水果湖养老服务中心项目是以民生养老需求为线,建设辐射全区的民生康养综合体,中心功能涵盖康养、医疗、餐饮、失能老人照料等综合服务内容。功能用途包含3000平方米的老年大学和150至200张的养老护理床位。建成之后将极大缓解该区域养老服务设施匮乏的现状。
由于该项目涉及土地性质变更、土地税款减免、国家安全审查等特殊前置条件,武昌自规分局组建了服务专班,在项目立项后就第一时间主动与省直部门进行对接,并联合区其他相关部门对建设单位提前开展政策解答和技术指导。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建设单位一次性拿到了《划拨决定书》、《不动产权证》、《规划方案批准通知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应建防空地下室的民用建筑项目报建审批行政许可决定书》等七本证书,满足了开工建设的相关要求。
同时,该项目还是武汉市颁布工程建设领域“承诺可开工”制度以来,全市首个以“承诺可开工”方式办理行政许可的非工业类项目,并且首次实现了“七证齐发”。
水果湖服务中心项目效果图。通讯员供图
据了解,通过武昌自规分局的绿色通道审批服务,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大公共卫生应急储备大楼项目、武汉天佑医院内科综合楼项目、武汉市第三医院应急综合大楼、烧伤门诊楼项目均顺利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手续并开工建设,区域医疗医养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广大人民群众就医环境不断提升。
下一步,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发热大楼及门诊大楼改扩建项目正在前期筹划中,武昌自规分局将持续加速推进“健康武昌”建设,为“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护佑人民健康”打好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