蕲春第二实验小学探索融合型教联体建设,促教育均衡发展

荆楚网 2023-11-21 08:27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朱思颖 张聪)近日,湖北省2023年省级“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结果出炉,蕲春第二实验小学教联体2名教师执教课例获省级一等奖,2名教师执教课例获省级二等奖。

据了解,蕲春第二实验小学教联体是第一批融合型教联体省级试点校,现有教学班143个,在岗教师401人,在校学生7501名。今年以来,该校在融合型教联体建设道路上高位谋划、积极探索,“一校四区”同心同行、同步教研、双向互动,在教师交流合作和教育均衡发展上闯出了一条新路子。

高位谋划定基调

“来这里和优秀老师一起研讨,看到前辈们精心设计的课例,独具匠心的教案,令我受益匪浅。既有利于拓展思维、打开视野,又有利于自身发展和课堂教学。”研讨交流会上,寒婆岭校区年轻教师管晶说。

为了充分发挥教联体推动教师共同发展、优势互补、同向发力的作用,真正做到让教师愿意学习、乐意学习,蕲春县第二实验小学教联体采取人性化、激励性措施,先后出台《教联体教师管理办法》《名师、骨干教师考评制度》《教师交流轮岗实施办法》等制度,并在积分考核、评职晋级、提拔重用等方面给予倾斜政策,保证干部教师交流轮岗顺利推进。

交流到乡村的教师每个校区三到五人,由一个名师领衔,一个管理骨干牵头,主要负责所在校区常规教研和教师发展工作,每周一次课堂诊断,每月一次教学教研总结,乡村教师慢慢进入了常规学习和研修的良性轨道,教师们由最初的不敢不接受,渐渐变得积极主动教学。

凝“新”聚力强教学

“有请陈老师为我们做《坐井观天》一课的教材解读……”11月7日,一场由城区学校蕲春县第二实验小学牵头,与彭思镇中心小学共同参与的“云上”教联体备课活动正在进行。

教联体的交流融合不仅能带来新教师,更有利于缩短教学时空距离,整合教学资源,提高研修效率。蕲春第二实验小学教联体利用录播室录播和互动功能,定期开展集体备课和研讨,围绕教材解读、新课教学设计、重难点处理等方面,线上“面对面”研讨,线上同步教学,实现城乡孩子同上一堂课,推动课堂组织、教学氛围和课堂活动的开展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同时,围绕“主讲一节示范课,指导一节精品课,同读一本书,研究一个微课题,策划一次专题活动”的“五个一”要求,定期开展沙龙活动,促进年轻教师迅速成长。截止目前,该校共组建名师团队26个,吸收了近100名青年教师踊跃加入。

彭思校区青年教师丁婷说:“多次线上教研把原本当做赛课教室的录播室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了,资源更丰富,老师们不仅感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而且足不出户经常和同伴切磋、与名师对话、受专家指点,更有利于自身的学习。”

双向互动提质效

今年秋季,蕲春县第二实验小学教联体成员学校管窑镇中心小学迎来了三位新教师,他们分别担任高年级班主任工作,在集体备课教研活动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乡镇学校的孩子们基础比较薄弱,刚开始教得比较吃力。现在孩子们已经基本熟悉我的教学模式,进步非常大。”彭瑶瑶深有感慨。

为让乡村的孩子们耳目一新,彭瑶瑶巧用各类实用性教具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散思维,让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家访,彭瑶瑶了解到班上留守学生较多,她主动与学生谈心、交流,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与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在校情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交流来的这几位老师发挥了示范和引领作用,把先进的教育理念、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带到乡镇学校,促进了学校教师业务素养的提升。”管窑中心小学校长张永全说。

核心校副校长王浩林介绍,交流轮岗教师按照标准落实交流轮岗专项津贴和交通补贴,在职称评审、岗位设置、评优评模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今年秋季以来,该校第一批已选派15位优秀教师双向交流,实现了成员学校全覆盖。

当前,蕲春县第二实验小学教联体坚持“以强带弱、以城带乡、以大带小”的原则,优化教师资源均衡配置,促进各校区教育整体提质增效,推动教联体改革走深走实、行稳致远,各校区已完成交流62人次,其中城到乡15人,城到城35人,乡到城12人;教师带双班已落实核心校20人,其它校区近3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