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西部,作为全国九大清洁能源基地之一的松辽清洁能源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利用的风、光资源丰富。随着国家“双碳”目标深入推进,零碳排放的风电和光电装备在当地发展迅猛。最近几年,在吉林西部白城、松原地区,一条完备的清洁能源发电装备产业链正在形成。其中通榆,这个人口不多、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如今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能源大县。
总台记者 孙建德:这家风电厂成立于1998年,是吉林省第一家风电场。旁边的这座风力发电机组,当年它的整机是远渡重洋从西班牙进口,它的功率只有0.66兆瓦,也就是说叶片转上一圈还发不了一度电。随着技术发展,现在当地使用的主流风力发电机组已经达到6兆瓦以上,整机实现国产化,并且其中大部分组件实现了在当地生产。
第四季度是吉林西部风力发电高峰期,这些旋转的“大风车”中,大部分组件是本地生产的。通榆县在2013年建成的风电大路全长5公里,现在道路两侧分布着十几家风电装备制造企业。一走进这里,仿佛走进了巨物工厂。
白城市通榆县三一风电装备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任志慧:在我们这个园区里边,基本上风电的主要零部件都能找得到。这样的话其实对于我们企业生产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就是我们可以不出县,大部分产品(零部件)就能买得到。
形成相对完备的装备制造产业链条,并非一蹴而就。市场需求之外,也需要政策的引导和支持。2021年吉林省启动“陆上风光三峡”项目建设,以三峡水电站发电量为目标,鼓励发展风力发电、光伏发电产业。如今一站式采购,让企业间形成一荣俱荣的发展格局。销路除东北三省、内蒙古东部地区,部分企业的产品远销湖南、河北、新疆等地,产值不断攀升。
白城市通榆县三一风电装备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任志慧:2022年我们(产值)达到20.6个亿,基本上每年翻一番。我们通榆工厂现有订单基本覆盖到了明年的年末。
青岛天能重工有限公司总经理 侯绪磊:风电产业的不断发展,对于我们是一个非常大的利好。今年我们又扩大了混塔生产线,对于我们来说,我们非常看好这个市场。
风电装备产业形成聚集效应,让通榆成为国内众多大型企业投资风电产业的热门地区。
白城市通榆县委书记 王海刚:像这种规模的洽谈会,每年我们都要(开)几十个,因为招商引资不见得个个都能成。
记者:今天这个谈得怎么样?
白城市通榆县委书记 王海刚:今天谈得比较好,目前也达成了初步意向,我们也争取把这个项目落成。
目前,风电产业工业产值已占到通榆县工业产值的70%,固定资产投资也接近全县的70%。曾经是国贫县的通榆,转变成为吉林省的能源大县。
白城市通榆县委书记 王海刚:现在我们主要的风电装备制造企业,主要是这些风电的大件,对于一些核心的零部件这块我们有短板,我们也认识到了。我们正在发动全县力量招商,把一些具有核心技术、具有高附加值的这些相关的零部件企业都招引到通榆来,把我们计划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链最齐全的地方。
不仅通榆,清洁能源发电装备制造产业现在遍布整个吉林西部。光伏板制造、智能锚栓制造、电缆制造等企业多点开花,形成互相补链、强链、延链的发展格局。
装机规模扩大 清洁能源发电产业发展迅猛
吉林西部因“十年九旱”过去被称为八百里瀚海。风大雨水少,大片土地盐碱化,这些恶劣的自然条件,如今却成为当地发展清洁能源发电产业的优厚基础。尤其在风电装备实现本地生产后,风电装机配件的运输成本大幅降低、建设效率显著提高。现在行走在吉林西部,一排排“大风车”正在将风能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零碳排放的绿电。
一年刮两次风、一次刮半年,是当地人对恶劣自然条件的形象描述。但如今,风能成为当地人的一笔财富。
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吉林分公司项目经理 赵广赫:目前吉林省的(绿电)上网电价是每度0.37元左右,效益一年一台风机的话,应该在550万(元)左右。
赵广赫所在的公司从2006年就在通榆县投资风电项目,当时建一座风力发电厂需要2到3年。现在得益于风电装备本地一站式采购,他们正在建设的通榆八面30万千瓦风电项目,工期缩短至不到10个月时间。
除风力资源丰富,大片用地成本低廉的废弃盐碱地,也为发展风力发电厂、扩大装机容量提供充足用地空间。
白城市通榆县能源局局长 张绍斌:在建的接近300万(千瓦),我们现在开发的不到一半,这是风电。另外,光伏(发电)还有极大的空间。
紧邻白城的松原市也是较早发展风光发电产业的城市,大大小小风力发电厂、光伏发电厂遍布下辖的4个县市。
国网松原供电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副主任 李默:现在很明显,风力发电增长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到2022年就是49.8亿千瓦时了。而截至目前,到(今年)10月风力发电已经达到65.02亿千瓦时。整个辖区的变电站是53座,新能源的装机容量占比已经在84%左右了。清洁能源的投入确实会帮助火电或热电,减少它的投入数量,减少煤炭、化石燃料的消纳。
自2020年以来,吉林省清洁能源发电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仅3年时间,清洁能源发电项目新增装机规模就相比2019年之前二十几年间累计的装机规模翻了一番。
吉林省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处副处长 黄成:截至今年的9月份,吉林省风光(发电)的装机容量达到了1600万千瓦。我们力争到“十四五”末期,达到3000万千瓦左右的装机容量。
从发绿电到用绿电 步入发展“新赛道”
发展清洁能源产业为吉林西部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高质量发展新路。但同时也面临绿电消纳的新问题。消纳就是指生产出来的绿电要能用得上、消耗得掉。这也是全国多地区普遍面临的短板。吉林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绿电的消纳途径有两个方面,一是电力外送,二是本地消纳。在吉西基地鲁固直流140万千瓦外送项目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加紧施工。今年12月末,该项目将投入使用。
白城市通榆县能源局副局长 郝忠强:这个项目建成以后,我们(通榆)县由去年外送电量82亿度一下子能增加到100亿度以上。一年的产值就得增加七八个亿。
2017年建成的鲁固直流,是东北电网向山东电网送电的重要通道,也是目前吉林省绿电外送的唯一通道。吉林省西部多个县市均建有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具备电力外送能力,但绿电生产得越多,意味着要匹配更大的消纳通道,除谋划推动“吉电南送”新通道建设外,进行就地消纳成为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者兼得的一笔好账。
白城市通榆县能源局局长 张绍斌:打造电价洼地,吸引高载能高附加值的企业进驻,把清洁能源发展的红利尽量多留在通榆本地,产生效益,带动更多的就业。
目前,白城、松原分别建设了绿电产业园区,铅碳电池、锂电池负极材料等一批全部使用绿电的企业,已经陆续开工建设、投入生产。与此同时,吉林省还在不断提出更优的消纳方案,正在实施的“氢动吉林”行动,就是利用电解水制氢,拓展绿电应用的新方式。
随着清洁能源持续发展,也给一些产业带来新契机。今年,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分公司新建的绿电项目投入使用,每年可节省企业用电成本1.4亿。此外,对外售电也成为该企业经营项目之一。位于吉林市的吉林石化炼油化工转型升级项目建成后,新增用电借助吉林油田绿电项目将全部使用“绿电”,每年可实现降低碳排放量约170万吨。
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分公司新能源事业部副经理 姜一:建成以后就是并网发电,我们也是真正成为一个发电企业,对外售电了,成为销售方。
前不久,《吉林省能源领域2030年前碳达峰实施方案》发布,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被列入“十四五”发展目标,也为吉林省能源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实现2030年前达峰目标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