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江珊 通讯员 魏永全)11月7日下午,老河口市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教联体建设有关情况,老河口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张俊,市第四中学教联体校长袁仕明,市第八小学教联体校长常红立,市一中党委书记、高级中学校长万承东出席此次发布会,回答社会关注和媒体关心的问题。
新闻发布会现场。通讯员 供图
据悉,2023年,老河口市全面深入推进教联体建设,坚持整县域推进,将全市65所学校组建成31个教联体,让优质资源“上下”流动,构建了义教学校覆盖全、学段类型参与全、因地制宜模式全的“三全”格局。全市51所义务教育学校,组建了5个融合型教联体、16个共建型教联体,涵盖所有初中、小学、教学点和特殊教育学校,实现了市直、乡镇全覆盖。4个省级教联体试点形成了“一校两区”或“一校多区”的融合型模式,人财物事统一,教学研训同步,德智体美劳并举,初步形成可复制经验。
资源共享,让配置提档升级
会上,常红立表示,作为首批省级教联体试点,老河口市第八小学制定了《老河口市第八小学教联体试点建设方案》,实现学校日常工作同频管理,紧紧抓住“均衡发展”和“内涵提升”两条主线,以深厚的教育情怀和强烈的责任使命,积极推进教联体试点建设迈开步子、蹚出路子,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推动了全面和全局工作开展。除此之外,建立统一的教研活动制度,成立教联体各学科中心教研组,每周定时开展联合教研和集体备课,充分利用“国家智慧中小学”平台省级试点的契机,在教联体内部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一年来累计开展教研活动达40余次,师生智慧平台注册率、使用率达100%。
经验互通,城乡教育“零距离”
袁仕明表示,2022年秋季以来,老河口市第四中学与一所城郊薄弱学校——一中初中部组建为融合型教联体,实行一校两址、一体两翼、一个法人、一套班子的一体化管理模式,经过一年探索,教联体发展成效显著。2023年秋季开学,为了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第四中学又与一所教学质量薄弱的农村学校——薛集中学跨区域结对,组建为教联体,给予业务引领、指导、帮扶,开展常态化联建工作。
当地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教联体建设,先后投入3200余万元对四中上海路校区进行改扩建,建起了标准化运动场、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等,校容校貌焕然一新。上海路校区与大桥路校区经过短短一年融合共建,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社会认可度明显提高。上海路校区办学规模扩大近一倍,由原来的9个教学班550人增加到现在的19个教学班960人,回流学生达400多人,大大减轻了第四中学、第三中学的招生就学压力,化解了大班额、择校热两大难题。
教育优质均衡事关民生福祉,老河口市第四中学教联体打造城乡教育发展新格局,实现城乡共融、名师共享、资源互通,走上融合发展的一体化办学道路,让学生们在家门口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
外接内联,让管理精准高效
万承东在回答记者提问中介绍,老河口市一中从一开始就把高中阶段纳入了教联体建设范畴,主要采取“外接内联”的方式全面推进。
“外接”就是向外对接名校,诚邀襄阳四中对老河口市第一中学实施结对帮扶,对老河口市高级中学实施托管帮扶,计划用三年时间,把该市的两所市级示范高中办成设施功能完备、校园文化浓厚、教育质量一流、办学特色鲜明的优质示范高中。今年3月31日,市高级中学与襄阳四中签订了《托管帮扶协议》,协议确定了十项主要帮扶措施,8月7日,市一中与襄阳四中签订了《结对帮扶协议》,协议确定了八项主要帮扶措施。
“内联”就是老河口市三所公办高中——市一中、高级中学、江山高中组建成共建型教联体,市一中为牵头学校,强化管理互学、文化互鉴、教研互动、活动共办,促进相互借鉴,优势互补,共同提升。
“教联体建设是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的重要部署,是省教育厅2023年教育十大行动之一,被列入全省县域经济考核指标。老河口市教联体建设的持续推进有利于全市学校布局调整,缩小校际办学差距,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老河口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张俊表示,下一步,老河口市将在强化优质学校带动力、共建型教联体实效性、信息技术支撑力等方面下功夫,全面实现县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目标,共书教育美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