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举行 推动青年科技人才交流合作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11-07 19:08

11月6日至7日,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在重庆举行。来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100多名科学工作者,参加“一带一路”青年科学家论坛,通过学术分享和交流,展现青年科技人才的技能、知识和全球视野,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在“一带一路”青年科学家论坛上,来自中国科学院、巴西科学院等科研机构的研究员、访问学者代表,围绕“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科技合作、青年人才培养等主题,开展主旨汇报和圆桌讨论,分享地球健康、微生物技术助力可持续发展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朱永官:青年科学家,要有国际的胸怀,去理解不同国家的处境、不同国家的发展的状况,以及不同国家的生态环境的特征,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我们工作的意义,以及来更好地展开我们未来的研究。

众多科研项目坚持开放共享 国际合作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以来,我国不仅积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还在众多科研项目中坚持开放共享、国际合作。位于安徽合肥的大科学装置——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是我国开放共享大科学装置的标杆之一,先后入选全球研究基础设施高官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金砖国家大科学装置开放目录或典型案例。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长 宋云涛:我们从事的是核聚变研究,这是一个全世界全人类共同面临的能源难题,所以我想这一个难题,应该是全世界应该紧紧地团结在一块,能够相互合作、相互借鉴,特别是发挥现代我们这个青年的人才的优势,能够借用我们现有的平台和泰国的平台,一起探索未来的这个前沿的物理核聚变工程。

合作案例展示 科技人文交流硕果累累

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十年成果展11月5日—7日在重庆开展。本次展览精选了十年来“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成效,展示中国与近100个共建国家,在25个领域的83个合作成果案例。

科技创新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关键力量,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领域,也是各国共同关注的重点方向。10年来,我国已与80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签署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支持逾万名共建国家青年科学家来华开展短期科研工作和交流,实施千余项联合研究项目,在农业、新能源、卫生、健康等领域共同建设50余家联合实验室,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创新合作网络。

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 孙键:推进科技人文交流,让更多“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科研人员,能够通过这种交流来实地感受中国科技发展的蓬勃生机,提升他们利用科技服务各自国家发展的能力,来更好地融入中国所倡导的开放包容的科研环境,成为深化中外科技创新合作的友好使者。

形成多层次交流机制与平台

围绕深化科技人文交流,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形成了专业技术人才与青少年交流等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流机制与平台。

2013年,为拓展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青年科技人文交流,我国科技部启动实施国际杰青计划,支持45岁以下的外国青年科学家来华开展为期6个月或12个月的工作交流。

除了高层次的科研交流,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还借助发展中国家技术培训班等举措,积极推动职业教育共商、共建、共享,服务“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

2016年,重庆一家职业学校与法国知名企业达成合作,以研发和生产技术共享为驱动,探索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路径。

重庆市万州职业教育中心副校长 彭超:我们通过企业的关键核心技术的分享,让我们的学生深度参与到企业的真实项目的技术研发和改造当中,目前,校企每年共同实施6项技改项目,已取得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等10余项成果。

2019年7月,双方合作的“电气能效管理人才培养”项目,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与法国经济和财政部企业总署评选的“中法第二批工业合作示范项目”,为中法工业合作人才培养提供了范例,成为科技交流合作互惠互利的真实写照。

施耐德(重庆)电工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经理 杨羽:借助青年学生思维活跃、富有创造力等特点,从而为企业的产品研发、生产输送更多专业人才,帮助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