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口”齐过冬 首批丹顶鹤飞抵盐城越冬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11-05 16:46

随着天气逐渐变冷,鸟儿们开始陆续南迁越冬。在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批十几只丹顶鹤,已经飞抵这里越冬。其中,还有一对丹顶鹤夫妇,携带幼鸟来此。

在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在日常巡护中拍摄到这样一段视频:小丹顶鹤正站在父母中间,在它们带领保护下自由觅食。这是今年入秋以来,保护区首次发现带领幼鸟的丹顶鹤家庭来此越冬。

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资源管理与保护科副科长 陈国远:它的颈部是黄色的,背上的羽毛还没有成年的那么白,如果成年鹤的话,它的颈部就是黑色的,所以我们看出来是两只大的一只小的,是一个家庭。

目前,其余先批到达这里的丹顶鹤,已在保护区逐渐适应环境。

丹顶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全球丹顶鹤野外种群不足4000只,每年约有400多只丹顶鹤选择到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它们会从10月份左右一直停留到来年2月中下旬返回繁殖地。

50多只丹顶鹤被人工育雏成活 创历史新高

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球最大的丹顶鹤越冬地,为扩大丹顶鹤种群数量,近年来,保护区持续加大人工繁育力度。今年,有50多只丹顶鹤被人工育雏成活。这也是一年内,保护区人工孵育小丹顶鹤最多的年份。

记者在保护区看到,今年孵化的小丹顶鹤,体型大小已经接近成鸟,羽毛颜色还未完全变白。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人工繁育丹顶鹤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最开始是人工孵化、人工育雏。现在则是以亲鸟孵化、人工育雏为主。

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管理处鸟类研究中心主任 陈卫华:假如遇到什么特殊情况可以进行人工孵化,比如说天气不好或者是丹顶鹤弃孵的情况下。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过去完全由人工孵育丹顶鹤,虽能克服高温、蚊虫叮咬以及天敌等因素对幼鸟成长的不利影响和伤害,育雏成活率也比较高,但却增加了丹顶鹤后续野化训练、野外放归的难度。为提高小丹顶鹤野性,今年,保护区开始尝试由丹顶鹤亲鸟孵化、亲鸟育雏的方式。当年就有两只小丹顶鹤被亲鸟孵化养大。

今年秋天,在野外种群未大量到来前,保护区工作人员野化放归了10只丹顶鹤。

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管理处鸟类研究中心工作人员 杨丽婷:我们在这个时候进行放飞,就是说希望人工饲养的鹤,放飞出去之后,能够融入野生的丹顶鹤种群,希望它们能够跟着野生丹顶鹤一起去迁徙。

如今,保护区已经摸索并建立起了一套成熟的丹顶鹤人工驯养繁育技术,丹顶鹤成活率不断提高,孵化数量逐年攀升。目前,保护区人工驯养繁育的丹顶鹤数量已达248只。

生态保护加大 2000多万只鸟来此越冬

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濒临黄海,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辐射沙脊群和潮间带湿地,是全球鸟类重要越冬地和迁徙中转站。每年来此越冬、迁徙中转的鸟类超过2000多万只。为让包括丹顶鹤在内的这些众多鸟类能更好地在此栖息生活、越冬迁徙,近年来当地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

现在,正是大批候鸟陆续越冬迁徙的季节。因为鸟类众多,保护区工作人员根据不同鸟类的习性,已把湿地、滩涂水位调整到不同深度,来迎接各种鸟类的到来。这样就能方便不同鸟类,都能找到适合自己觅食的水面空间。

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资源管理与保护科副科长 陈国远:4月份把水上了30公分以后,到了10月份的时候,慢慢地把水位给降下来,降到10公分左右,这样子10月份以后,正好适宜各种鸟类的生存环境。

为给鸟类腾出更大的生活空间,保护区工作人员每年都会采取物理方法,定期清除掉芦苇。

为帮助候鸟安全越冬,保护区在越冬鸟到来前,还加大对外来物种互花米草的清理力度,加强湿地修复,未来这里还将扩大碱蓬种植面积。丹顶鹤、黑嘴鸥、大雁,最喜欢在碱蓬生境里觅食、栖息。

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资源管理与保护科副科长 陈国远:碱蓬是矮杆植物,它只有20公分到30公分,适宜各种鸟类生存。特别是黑嘴鸥在夏天的繁殖季,就适合在碱蓬里面繁殖,因为碱蓬种子是鸟的主要食物来源。

如今,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来保护区栖息繁衍,每年多达2000多万只各种鸟类在此越冬栖息、迁飞经过。据统计,保护区内有各类动物1855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就有28种,包括丹顶鹤、白头鹤、白鹤、东方白鹳等鸟类。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超过80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