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张沛 李冠男)开展流域综合治理,促进产业绿色转型,厚植城市绿色底蕴……襄阳市樊城区多措并举,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品质都市、美丽樊城”建设,助力樊城高质量发展。
流域综合治理初见成效
日前,笔者从市生态环境局樊城分局获悉,汉江流域(樊城段)城乡融合发展和绿色生态示范项目顺利通过生态环境部评审,拟实施汉江支流水质治理提升及生态修复、樊城区雨污水分流、樊城区汉水生态文化展示核心区建设、太平店镇农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助力樊城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汉江生态经济带生态经济样板区。
位于樊城辖区内的月亮湾生态湿地公园。通讯员 供图
做好“水文章”,守好“生态绿”,是樊城转型发展的“必答之题”,也是樊城突围发展的“独特命题”。
全区全力确保水安全,推进新集水电站建设,积极谋划引调水及水系连通,加快推进冢子湾备用水源地及配套管网工程,推动引丹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推进12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深化13条中小河流防洪综合治理,切实保障水库、堤防等重要水利工程防洪安全;不断优化水环境,把水环境治理作为优先任务,把土壤环境保护作为重要基础,加强生态环境全域系统治理,系统推进水、土、大气环境综合治理,构建全覆盖、多层次、立体化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天蓝、水清、土净”的生态家园。
为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樊城坚持自然恢复与治理修复相结合,严格落实汉江十年禁渔政策,统筹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汉江支流水质治理提升及生态修复、雨污水分流。同时,加快汉江生态廊道建设工程,统筹实施好汉江襄阳段洲滩岸线整治和生态缓冲带、长寿岛湿地公园、襄阳汉江湿地公园建设保护,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生态保障。
产业绿色转型加速推进
在省经信厅公示的2023年度绿色制造名单中,樊城区两家工业企业成功入选。这是樊城加快推进产业绿色转型的真实写照。
作为老城区、老工业区,樊城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当前,全区规上工业企业共有133家,其中64家是纺织企业,集中在纺纱织布低端环节,能耗高、附加值低。
新能源新材料生产加工车间。通讯员 供图
如何让传统工业实现绿色发展?樊城区全力推动汉江沿岸两公里内工业企业,特别是化纤纺织企业转迁,壮大化纤纺织、航空航天等重点工业产业链,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国家级航空航天装备制造基地、省级绿色纤维新材料基地。强力推进太平店化纤纺织工业园、襄阳航空航天工业园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档升级,提升园区产业承载力;推动社区工业园腾笼换鸟,构筑优质企业集聚、差异协同发展的都市园区阵地。
走进味都健康食品产业园,记者看到,诚鼎牛味鲜、万禾源豆奶、农襄中央厨房等食品加工企业一派繁忙景象,工人们忙着赶制订单。
都市农业是城市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加快樊城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樊城大力推动食品加工、果蔬、道地药材3大特色农业产业链发展,高标准建设竹叶山农产品交易中心等重点项目,加大名品名标申报力度,做大做强“襄阳牛肉面”“妞妞”等品牌。
城市绿色底蕴更加深厚
“推窗见绿,出门见园,这样的设计太贴心了!”9月20日,家住融侨城小区的居民王淑梅这样评价小区门前的口袋公园。
这是樊城区全力打造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城市的一个缩影。
樊城滨江绿意盎然。通讯员 供图
市委要求樊城加快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品质。樊城肩负重任,不断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坚持规划引领,加快构建“一带两轴三园多点”的城市产业和空间布局,建设集约型、内涵式城市;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加快向存量要空间、向空间要效益,全力盘活存量土地、存量空间,努力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目标。
老城区绿化底子薄弱、设施陈旧,既不够绿,也不够美。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樊城区大力推广“片区统筹”“微改造”“新城建”模式,全面打响三江口、陈老巷、九街十八巷等片区城市更新攻坚战,推动城市结构功能、人居环境、公共服务更新提能,扎实推进拆墙透绿行动,推广绿色建筑、打造形象别致、产业精致、生态雅致的滨江商务带,推动滨河岸线视野贯通,形成一批高品质、现代化的都市地标群。
“我们的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得到有力落实,绿色优质高效的现代都市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山青水绿天蓝的生态环境基本实现,水环境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底线进一步守牢,生产生活生态实现有机统一,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绿色发展示范区影响力彰显,经济总量稳步迈向千亿级。”樊城区委书记郭方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