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第二大化工公司——赢创工业集团首席执行官克里斯蒂安·库尔曼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近几年德国能源价格高企,让德国面临着“去工业化”的风险。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欧盟追随美国对俄罗斯天然气和石油产品实施禁运或限价,引发能源供应紧张、通胀加剧等一连串反噬效应。同时,美国借机向欧洲出口高价天然气,进一步抬高了欧洲的能源成本。一段时间以来,能源危机传导至制造业领域,对德国的能源密集型产业造成了巨大冲击。
赢创工业集团首席执行官 克里斯蒂安·库尔曼:德国近年来一直受益于廉价的俄罗斯天然气,现在这一切都结束了,这严重损害了德国经济的商业模式。
德国的钢铁、化工、玻璃、造纸和陶瓷等能源密集型行业已经受到了影响。各地企业调低了灯光亮度,在冬季调低了取暖温度,以节省能源成本,甚至有工厂关门。还有很多企业趋向于将业务转移到能源更便宜的国家。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2022年10月就曾宣布,高昂的能源成本严重削弱了欧洲的竞争力,以至于巴斯夫必须转移业务。一些原本计划投资的外国工厂,也因为德国飙升的能源价格,不得不重新考虑投资计划。
克里斯蒂安·库尔曼表示,德国面临着“去工业化”的风险。
赢创工业集团首席执行官 克里斯蒂安·库尔曼:总而言之,我们正处于受到外部因素强烈影响和破坏的处境,这会带来“去工业化”的风险。我很痛心地看到,德国已经出现了强烈的苗头。
与此同时,美国推出的单边主义产业政策,也令德国制造业雪上加霜。2023年1月1日生效的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出台包括高额补贴在内的大量措施,以推动电动汽车和其他绿色产业在美国本土发展。该法案推出后,不少欧洲企业将投资计划转向美国。今年3月,德国大众汽车集团在美国启动了一项20亿美元的项目,在南卡罗来纳州建造一座新的电动运动型多用途汽车工厂。美国的做法,令德国制造业进一步受损,加大了德国“去工业化”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