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肖邦明姜琨特约记者武国顺邹景根通讯员 汪晨
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的郧西县,是农业生产大县。几十年前,这里也曾面临“等米下锅”的困难;进入新世纪,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农业产量持续增加,但增产不增收又成为农民面临的新问题。
老百姓腰包鼓不鼓,是党委政府的心头大事。面对这一系统性问题,郧西县委县政府主动思考、积极创新,在发展“订单农业”上下功夫,为广大农民修筑了一条致富增收的“康庄大道”。
如今,世世代代耕作于天河之畔的“牛郎”“织女”们,种什么、怎么种,方向更明确、收入更稳定,真正把辛勤的劳作变成了幸福的生活。
农民运产品政府修大道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老百姓口口相传的朴素话语,既是对修路致富实践的认可,也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发展农业也得“先修路”。为了让农产品走出大山、卖出高价,郧西县委、县政府不仅为农民修好了高速公路这条有形之路,还修筑了一条名为“订单农业”的无形大道。
该县在突破性发展马头山羊、食用菌(蔬菜)、茶叶、中药材、木本油料、生态渔业等优势农业产业过程中,制定了“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农民参与”的实施路径。
“我们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市场经营主体,以带动型、契约型、分红型、股权型等方式与农户联结合作,从而实现种有定向、产有保障、销有方向。”郧西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
虽然“订单农业”有诸多好处,但也存在合同关系不稳定、质量标准认定不统一等实际问题。该县要求各乡镇各有关部门积极作为,发挥好规划、组织、桥梁和监督作用,及时为农户提供准确的市场导向,做好签约企业资质信用调查,加强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确保合同双方顺利履约。
据统计,今年以来该县共发展食用菌4000万袋、蔬菜13.15万亩、中药材18万余亩、木本油料21.35万亩、茶园4万亩、设施渔业25万立方米。上半年,已完成农业产值17.68亿元。
农户缺经验大户作示范
在推行“订单农业”过程中,一些农户既想参与、又怕吃亏,处于等待观望状态。一些能人大户先行先试,干出效果的同时,也给其他农户作出了示范、提供了经验。
肖志斌是郧西县香口乡有名的蔬菜种植大户。去年秋季,他与天河缘公司签订了一季白玉春萝卜订单,收入30余万元。有了这一次愉快的合作,他今年又分别与多家企业签订黄皮椒、大叶芥菜等订单。
“今天采摘了一万斤黄皮椒,正在装车准备送到十堰天河缘公司。”9月2日,肖志斌在蔬菜大棚里忙着组织人员采摘。他告诉记者,订单式种植省心省力,公司提供种子,他们只管种,没有销售的后顾之忧。
眼下,正值香菇采摘上市的季节。郧西县马安镇下川香菇种植基地里,香菇长势良好,村民正在大棚中劳作。
置身其中的岳玉庆,是郧西县第一批规模种植香菇的农户,从“订单农业”中尝到甜头的他,今年又在马安镇一口气承包了39个菇棚,计划种菇4.3万余棒。菇棚里新鲜采摘的香菇直接送往诚友(郧西)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加工成香菇风味罐头,销往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外市场。
在“订单农业”的推动下,景阳乡中药材、观音镇铁扫帚等一大批郧西农特产品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全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如雨后春笋般生机勃勃。
农民写菜单市场给订单
经过多年推广,“订单农业”在郧西不再是新鲜事,家家户户都学会了“看客下米”。
湖北口回族乡坎子山村海拔1700米,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常年平均气温11摄氏度左右,水土含硒、空气洁净,拥有得天独厚的高山蔬菜种植条件。
“以前不敢种太多蔬菜,怕卖不出去烂在地里,现在‘订单农业’完全打消了我的顾虑,只要把菜种出来,就能把菜卖出去。”坎子山村村民代金涛说。
走进香口乡沉溪河村,一家熏肉加工厂内香飘四溢。“全部选用本地土猪,采用古法熏制排骨、猪蹄、香肠等产品。”香口香腊味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江和生介绍,预计今年产值能达到1800万元,带动100余户生猪养殖户增收。
沉溪河村二组村民杨龙明今年养了100多头猪,“以前总是怕猪卖不出去,现在完全不用担心了,猪还没出栏合作社就已经订购了。”杨龙明说。
以往,农产品从田间到市场,要经历一个漫长且曲折的过程。如今,产品还未下地,订单已经到家,市场需要什么,农民种养什么。
十堰天河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带动6个乡镇发展订单蔬菜8000余亩,带动2万余人增收;湖北食宴三合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带动8000余户农户发展特色产业订单基地200余个、3万余亩……
还有更令人欣喜的变化:郧西县神雾岭明前毛尖茶、六郎第一茬香椿、关防冷水米等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不愁卖”变成了“不好买”。
产品有销路,产业有奔头。如今,“订单农业”已经成为郧西农业现代化、特色化、规模化发展的重要路径。随着“订单农业”的蓬勃发展,郧西乡村产业振兴之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