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汉三:勿以善小而不为 四十年好事做了一“箩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2023-08-17 10:04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岳黎)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宜昌市夷陵区税务局就有这样一位干部,他叫余汉三,同事街坊们都亲切地叫他“老余”。在工作中,他是一个“拼命三郎”;在生活中,他对需要帮助的人总是施以援手;他还热心公益,40年来偿献血66次。在平凡的岗位上、在平凡的日子里,他总在不经意间书写着不平凡。

“退伍老兵”无偿献血40年

余汉三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家里排行老三,大哥是一名军人,从小他就对军营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1982年,在一次招兵中,余汉三凭借3分多钟的倒立行走被教官看中,从此入伍成为一名公安兵。来到部队后,他玩命地训练,并多次在各项比赛中获得第一名。白天刻苦训练,晚上他又挑灯夜读钻研。军营生活单调而艰苦,他却乐此不疲。

在部队执行一起特殊任务时,余汉三前面的战友不幸负伤,在送去医院抢救的途中,一滴滴鲜血染红了担架。当时战友需要输血,余汉三第一个挽起胳膊大喊:“抽我的吧!”遗憾的是,战友还是因伤重失去生命。从那时起,他萌发了义务献血的念头。

“献血对我来说是一件小事,但对于急需用血的患者和家属来说是生死攸关的大事。每次想到病人因我的血液得到及时救治,我感到自己很有价值!”从此以后,无论是在部队还是在工作岗位,余汉三不仅自己带头献血,还带动了身边的一批人。

献血对身体的要求非常高。多年来,余汉三从未沾染过一滴酒,也没有抽过一支烟,每天都保持运动。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献血的经历,在他的感染和带动下,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

“老余是我们献血路上的领路人,我们九零后青年干部将继续传承这份志愿奉献精神,成为献血的主力军”。夷陵区税务局团支部书记居展是余汉三的铁粉,提起余汉三,他总会竖起大拇指。

余汉三多年来坚持义务献血的事情在各单位流传开来,唯一不知道的就是他的老母亲。后来母亲知道他一直献血后,跟儿子红了脸,尽管余汉三跟母亲再三解释,但母亲因年轻的时候经常吃不饱饭,觉得血液和生命一样珍贵,还是时常在余汉三耳边唠叨。为了不让母亲担心,余汉三总是“哄骗”母亲,说自己不献血了。

铁面无私敢当“黑包公”

1987年,余汉三脱下戎装,走上工作岗位,成为夷陵区税务局的一名干部。

告别了枪杆子,告别不了的是为国家奉献的情怀。“他永远不知疲倦地冲在最一线,从来没见他在艰险和困难前打过退堂鼓。”徒弟贺爱萍谈起余汉三,言语间是满满的敬佩。

贺爱萍回忆说,自己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就跟余汉三一起去征税,当时正是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时候,一大批个体户应运而生。有些个体户为了少交点税,总会想出些“歪办法”,几乎每天都有“扯皮”的事情发生。为了解到第一手资料,余汉三每天天不亮就来到市场,这家宰了几头猪,那家拖了几车鱼,他都一清二楚。

有一次余汉三和贺爱萍上门收税,摊主为了吓唬他们,拿起砍刀和磨刀石,边磨边耍,刀差点就划到余汉三的脸上。贺爱萍吓得直冒冷汗,而余汉三却毫不退缩,跟摊主摆事实讲道理,并准确说出摊主当天买了多少肉。最后,摊主被余汉三说得心服口服,第二天主动交了税。

有人见老余在工作中“不近人情”,便劝说他:“不要那么认真固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行了,这都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少收一分钱,你的工资又不会少一分。”

“我要对得起这身衣服,一碗水不端平的话,我的腰杆就挺不直!”老余总是理直气壮地回答。

而对待那些困难的人,余汉三总是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辖区市场内一户卖干货的老两口都是残疾人,干活没有旁人利索,生意也没别家的好,余汉三每次路过,看见老两口搬东西总是会去搭把手,还时不时为老两口介绍生意。

平凡小事书写不平凡

入党近40年,余汉三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艰苦朴素的本色,一年四季都穿工作服。

“他生活很简朴,对自己近乎苛刻,但对战友、对同事却大方得很。”妻子彭正珍说起丈夫,满眼都是心疼。

战友生病了,他不仅送钱,还带着一家老小去探望;战友家里有困难,他直接打钱过去。“这些他都不让提,老余每个月的工资我也不过问,他做什么我都支持。”彭正珍说。

而平时做过的“举手之劳”的好事,彭正珍也不知道丈夫到底做过多少次,她只晓得从结婚那天起,丈夫就是这个样子。

又一天余汉三匆忙回家,脸上和衣服上都沾满了粪水,臭烘烘的。彭正珍吓了一跳,不知道丈夫发生了啥事。原来,在下班回家的路上,余汉三发现一个小孩掉到粪坑里了,围观的群众都很着急,却都不敢跳到粪坑里施救,余汉三见状毫不犹豫地跳进粪坑,把孩子拉了上来。

“什么事只要被老余看到了,他就会去做,至于有没有危险他从没考虑过。”彭正珍回忆说,有一次下暴雨和老余一起回家,路上的井盖被雨水冲走了,老余只丢下一句,你先回,就只身闯入暴雨中。彭正珍放心不下,只好跟着老余,等到忙完,两人身上早已湿透了。

余汉三有辆面包车,里面装满了各种修理工具,只要面包车不在家,妻子就知道老余又出去“干活”去了。原来余汉三家住在路边上,经常有车爆胎,或者出现车打不燃的情况,他看到了就会去帮忙。久而久之,家里的工具都买齐全了,现在半夜也会有同事和朋友“求救”,接到电话,老余都会去帮忙。

余汉三的热心肠,街坊邻居也看在眼里。“老余就是当代的活雷锋,我们这里有什么困难,只要找到老余,都会解决好。”邻居杨鹏说,自己当初到夷陵区创业的时候,租住在老余家附近,条件简陋,五户人家共用一个露天厕所,雨天污水横流,晴天臭味难闻。为此老余自掏腰包买了8000多元的下水管道,又花7000多请来工人,和工人一起对化粪池进行改造,现在污水都走地下,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

因工作出色,老余连续多年被评为劳动模范、先进个人。如今老余已到了退休的年纪,他总是说:“我将站好最后一班岗,如果国家有召唤,我一定会挺身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