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里的运河,你一定背过!

CCTV纪录 2023-08-12 10:59

纪录片《大运河之歌》中提到的隋唐大运河,不仅仅是一条交通水道,更和唐宋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密切关系,人们仕宦、游历都离不开这条水系。

旅人们也将乡愁、国恨、对前途的憧憬都寄托给了这条河。

唐宋时期是中国诗词发展的高峰期,运河的码头、渡口,途经的城镇、名山......都成了文人舒展笔墨的地方。

来看看这些与运河有关的诗文,你能背出几首?

《泊船瓜洲》

[宋]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以洛阳、开封为交通枢纽的运河水系,连接了当时的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唐宋人在出行时,首选是这条河流。

像大多数人一样,王安石选择了从江宁东去京口,渡江瓜洲,转入运河水系,这样能一路舟船直达汴京。

这首脍炙人口的《泊船瓜洲》,就是王安石晚年退居江宁(今南京)又重新被宋神宗启用,去汴京途中的作品。

《入蜀记》

[宋] 陆游

......自京口抵钱塘,梁、宋以前不通槽。至隋炀帝始凿渠八百里,皆阔十丈......朝廷所以能驻跸钱塘,以有此渠耳。汴与此渠,皆假手隋氏,而为吾宋之利,岂亦有数邪!......

南宋时期,宋、金在政治、军事上的对立,使运河被切为两段。

但流水自有其生命,仿佛是一种象征。北方的国土已经不在,长江以南的江南运河段,渐渐成了南宋王朝的生命线。

在《入蜀记》中,南宋诗人陆游描绘出江南运河对临安(今杭州)的重要性。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古镇位于大运河、古驿道和枫江的交汇处。

大运河在此通过,这里又是官道所在,南北舟车在此交会。旧时,每到夜里航道就要封锁起来,此桥便因此得名为“封桥”,后因唐朝诗人张继的诗而易名“枫桥”,并沿袭至今。

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勾勒出诗人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无奈境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 辛弃疾

......

想当年,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镇江“三山”——金山、焦山、北固山闻名遐迩,都处于长江边。其中,北固山位于长江与江南运河的交叉口。

在“靖康之乱”以前,北固山是隋唐运河南来北往船只的必经之处。

经济与文脉的汇聚,天然与人工两条大河的交融,一次次激发出文人们的感慨之情。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宋] 苏轼

细雨斜风作晓寒,

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

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南山,因在淮水之南得名,后又被称作“第一山”。历代都有文人来游,在“第一山”赋诗抒怀,刻石留记。

南宋定都临安后,以淮河和大散关作为宋、金两国的分界线。而作为淮河南岸的“第一山”,就是南宋时期文人墨客北望故国的地方,成了运河边的重要文学符号。

苏轼的这首《浣溪沙》,也就由此而来。

《浪淘沙》

[宋] 朱敦儒

圆月又中秋,南海西头。

蛮云瘴雨晚难收。

北客相逢弹泪坐,合恨分愁。

无酒可销忧,但说皇州。

天家宫阙酒家楼。

今夜只应清汴水,呜咽东流。

汴水(汴河)是唐宋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河流。写到汴河沿岸的城市如洛阳、开封时,汴水(汴河)往往成为诗人描写该地景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了南宋,汴水(汴河)更成为汴京故都的象征。

《横江词》(之一)

[唐] 李白

海神来过恶风回,

浪打天门石壁开。

浙江八月何如此?

涛似连山喷雪来!

永济渠建成后的第二年,隋炀帝下令开凿江南运河。

由此,在隋朝境内,能通行龙舟的水道,便进一步向南延伸至钱塘江流域,加强了江、淮等地之间的联系。

每年农历八月的钱江潮,蔚为壮观,许多诗人见此景观,自然诗兴大发。

从某种意义上说,运河是唐宋王朝的一条生命之河,不断见证和展示着唐宋人为生计、为前程、为理想而奔波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