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创新示范效应太和医院百项新技术新业务成果展20 “天玑”骨科机器人让骨科手术更精准

十堰晚报 2023-08-04 16:16

■记者 叶楚榕 特约记者 王慧

常规的骨折手术往往伤口大,恢复期长。太和医院引入“天玑”骨科机器人,不仅能开展四肢、骨盆以及颈、胸、腰、脊柱全节段手术,而且能实现定位精准,出血少、创伤小,大大减少患者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今年初,30岁的刘女士(化姓)不慎摔伤,导致左侧肩膀粉碎性骨折,被送往太和医院。“针对刘女士的骨折情况,目前全世界主流治疗方式大多为钢板内固定法,创伤面积大,术后会留下一道10厘米长的疤痕。”太和医院创伤骨科主任赵猛介绍。对此,身为健身教练的刘女士询问是否有更好的办法。

针对刘女士的需求,赵猛决定采用“天玑”骨科机器人辅助进行手术。首先医生将刘女士粉碎、错位的骨头复位固定好,然后对患者进行三维影像扫描,图像被同步传输至“天玑”骨科机器人系统。医生在计算机导航系统屏幕上设计好钉道,“天玑”的机械臂将手术工具精确定位到手术位置,然后植入细钉,进一步验证没有问题后,将后续螺钉植入。

“天玑”拥有的“透视眼”,让手术实现微创。刘女士的手术仅用时40分钟,且创伤仅有两个5毫米长的切口。术后第二天,刘女士可下床活动,一个月后即可正常上班。

“我们常常把‘天玑’叫‘独臂侠’。”赵猛介绍,现在使用的“天玑”是第三代国产骨科手术机器人,针对骨骼硬组织,能够开展脊柱全节段(颈椎、胸椎、腰椎、骶椎)、骨盆骨折、四肢骨折等创伤骨折、骨肿瘤手术。

赵猛表示,“透视眼”“稳定手”是“天玑”骨科机器人的厉害之处,一举解决骨科手术三大难题:视野差、精准难、不稳定。光学跟踪系统就像机器人的“透视眼”,不仅透视洞察肌肉骨骼的深处,还实时监控每一个手术环节;机械臂是机器人的“稳定手”,能达到亚毫米的精度;主控电脑系统等于机器人的大脑,智能传达医生的想法,帮医生进行“路径规划”,还能跟踪患者术中的移动,机器人手臂位置自动补偿,保障手术路径与计划路径一致。

据悉,太和医院于2021年8月引入“天玑”骨科机器人,目前仅创伤骨科就利用该机器人高质量完成骨盆骨折各通道、股骨颈骨折、肱骨外科颈骨折、舟状骨骨折等160余例骨科手术。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一直是十堰市太和医院的立命之本。近年来,太和医院以专科建设分类管理为抓手,通过科技赋能等手段,不断在医技精进方面突破创新并取得一系列斐然成绩,成为十堰首批省级区域医疗中心试点建设医院主体。

5月22日,太和医院2023年100项新技术、新业务正式立项。为此,十堰晚报推出“太和医院百项新技术新业务成果展”系列报道,聚焦太和医院在新领域、新技术方面的新成果,以及这些新技术和新成果在医院临床科室应用过程中的显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