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西站南广场东侧好打车”
“把土豆往南边挪一些”
“我在地铁东南口的西侧等你”
你可曾因为这类方位描述而困惑?
指路是如何自带“指南针”加成的?
在北京,大家对“东南西北”的执着
其实与北京中轴线有关↓
北京中轴线究竟有何魅力?
其中藏着怎样的文化密码?
该咋游览才地道?
《开讲啦》为你揭秘
有了中轴线,才有北京城
北京中轴线是位于北京城市中心7.8公里长的一组巨大的建筑群。从钟鼓楼开始,经万宁桥、故宫、太庙、社稷坛、端门、天安门、正阳门,一直向南至永定门,含永定门两侧的天坛、先农坛,共同构成北京的城市中心。
北京中轴线创始于元代,为塑造城市秩序,规划城市形态而生,是中国现存最长、保存最为完整的传统都城中轴线。
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教授介绍,元代忽必烈在规划北京城时,参考的城市格局可追溯到两千年前的《周礼·考工记》。更有趣的是,明、清几代君王在完善北京城时,不约而同延续了这样的布局。
在普通游客眼里,北京中轴线可能只是一条布满古建筑的风景带,但在吕舟心中,它是一个值得写满1074页、重达4.5公斤A4纸,向全世界展示和推介的宝藏。
2012年,国家文物局决定把北京中轴线列至中国申报世界遗产的预备名录当中,吕舟成为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的负责人。
2017年起,吕舟和他的团队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同事一起,开始了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编制,经过多年反复打磨,于2023年1月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提交。2024年7月,世界遗产大会将公布北京中轴线申遗结果。
这座“正经”的城
人人自带“指南针”
一位城市漫步爱好者在节目现场分享了对北京的感受:北京是一座非常“正经”的城市,不仅街道大多是正南正北,北京人也特别喜欢用“东南西北”表达方位。
主持人撒贝宁深表同感,也在节目中分享了自己刚来北京时遇到的困惑:“曾经一度以为,所有北京人出门都带指南针,不然他们怎么会精确知道东西南北?”
吕舟现场解答说,北京人自带“指南针”属性与北京中轴线有着密切的关系,中轴线决定了北京四四方方的城市形态,生活在其中的人,自然会有对应的独特语境和生活方式,这是城市文化的延续,也是城市性格的展现。
吕舟表示,作为几百年前原生的建筑群,北京中轴线并不只是一个景观,它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和哲学,在世界民族之林也是独一无二的。
近20000步
Citywalk打卡北京中轴线
近期,以Citywalk(意为“城市漫步”)为代表的新型旅行方式火了。如果来北京旅行,这条北京中轴线Citywalk宝藏路线绝对不容错过。
吕舟特别介绍,如按一步80厘米来计算,沿着北京中轴线走一个来回,将近两万步。此外,吕舟也建议采用公交+地铁+骑行+步行的组合游览方式,感受不一样的风景。
从北京中轴线最北端出发,看充满烟火气的钟鼓楼↓
△市民在鼓楼前“耍大龙”
△北京钟鼓楼夜景
继续往南,来到什刹海,有被称为“北京中轴线第一桥”的万宁桥。这里还是北京中轴线与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唯一相交的点位↓
接下来是景山。登上万春亭,感受北京中轴线的魅力和北京城独有的壮美秩序↓
来到故宫,感受经典建筑的文化之美↓
太庙和社稷坛是中轴线上一组两厢对称的主要建筑,太庙即今天的“劳动人民文化宫”↓
社稷坛与太庙相对,在北京中山公园内↓
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
继续朝南漫步,到达正阳门。它是明清两朝北京内城的正南门,主要包括箭楼与城楼两处建筑↓
天坛和先农坛是中轴线上另一组两厢对称的主要建筑。来到天坛,还可以体验回音壁和三音石↓
先农坛与天坛相对。在这里,领略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古建筑艺术↓
最后一站是永定门。中轴线最南端,历史上曾是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
约上两三好友
用脚步丈量北京中轴线
在慢节奏旅程中
沉浸式感受其中的魅力吧
▌本文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ID:cctvnewscenter)综合《开讲啦》
监制/李浙 主编/杜显翰
编辑/张娅喃 校对/高少卓
部分素材自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视觉中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