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峰柳子戏传承人熊晓华:坚持数十载一心为传承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3-07-16 17:17

“琵琶声声把我心扉扣。”熊晓华老师在鹤峰县文化馆内即兴唱道。

熊晓华出生于鹤峰县走马镇,原为鹤峰柳子戏剧团主唱,专攻小生行当,现为鹤峰柳子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在鹤峰县文化馆任职戏曲专员。2016年获恩施州政府颁发的“州民间艺术大师”荣誉称号。

熊晓华老师正在演出

据熊晓华老师介绍,她的父亲是一位部队文工团演员,在参加抗美援朝前沿阵地演出间隙,往往在战友面前也炫耀几句家乡的柳子戏唱腔。由于受到父辈的影响,熊晓华酷爱上柳子戏艺术,1981年高中毕业后,同学们纷纷报考大学或钻营招工招干,父亲想让她接班去当老师,她却对柳子戏如痴如醉,寻觅家乡柳子戏老艺人,她师从鹤峰著名柳子戏艺人谭文友,学戏两个半月,对柳子戏生旦净丑各类角色表演套路基本熟悉。

据悉,1982年,当地文化部门见柳子戏老艺人逐渐作古,柳子戏这门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濒临灭绝,走马公社业余柳子戏剧团成立,熊晓华欣喜若狂,感觉柳子戏的春天已经来了,也将为自己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用武之地,她是当之无愧地成为柳子戏剧团“台柱”,并协助剧团聘请的老艺人谭文友传唱各类唱腔,赴县城首场由熊晓华主演生角的柳子戏《三拜花堂》,一举成功,轰动鹤峰,由她主演的柳子戏传统剧目《御河桥》在县城参加汇演,获演出一等奖、音乐创作一等奖,后由她主演的《刘多喜坐轿》、《一包茶》等柳子戏在湘鄂边各县巡回演出,受到各地观众欢迎,濒临灭绝的柳子戏在鹤峰、在湘鄂边一带再次火爆,许多村镇又成立了一批柳子戏班底,多年歇业的老柳子戏艺人开始重操旧业。

1983年,鹤峰走马柳子戏剧团代表湖北省,参加全国乌兰牧骑式文艺汇演,鹤峰柳子戏首次登上首都大雅之堂,荣获先进集体奖,两个节目获优秀节目奖,载誉归来,迅速爆红,文艺界才知道,鹤峰柳子戏“本嗓吐字,假嗓甩腔,真假两嗓结合”那独具特色的戏剧艺术唱腔,是有别于全国其它省市柳子戏的本质特点。

“我18岁学艺,1982年4月份,跟走马公社柳子戏剧团的谭文友、黄万松老师学唱腔,跟郑南阶老师学身段步法。后来剧团改制,我进入企业,但没有放弃柳子戏,经常和朋友们私底下唱。直到2006年,文化馆返聘我当戏曲专员,到今天一直从事传承和表演工作。”熊晓华说道。

2006年,她与附近学校联系,让柳子戏走进校园。熊晓华说:“现在有三个非遗传承基地,‘非遗进校园’从2006年就开始进行,包括鹤峰县思源小学、实验小学等学校,虽然传承工作依旧开展,但现在面临传承人、传承对象老龄化问题。我现在没有固定的徒弟,鹤峰柳子戏的下一代传人也还没有,传承保护问题迫在眉睫。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传承的机制问题,从小孩子的培养到解决演员工作待遇要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熊晓华老师到学校宣传柳子戏

据熊晓华老师回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柳子戏深受鹤峰人民的喜爱,她们柳子戏班子的成员背着背篓,里面装着演出服,到乡下演出,村名们十分热情,杀猪宰羊看大戏。“那时候我们几乎走遍了和鹤峰县的每一个乡镇,甚至每一个村组,那时候的我们深受村名们的追捧,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众审美的变化,柳子戏因缺少年轻的传承者,缺乏展现的平台,而逐渐走向没落。”熊晓华说道。

柳子戏非遗传承人合影

当年十八岁就开始练唱柳子戏的熊晓华,如今已经是年近六十老艺人了,熊晓华老师说:“无论是赴州、省的大型汇演,还是乡镇演出,接到邀请后我都会欣然接受,我对柳子戏的热爱是深入骨髓的,也希望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把鹤峰柳子戏传承和发扬下去,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这一绝美的孤品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