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 员 韩小玲 报道:7月13日,第七届中国院前急救领航者信息化研讨会在武汉市召开,十堰市急救中心主任、二级研究员刘家敏主讲《中国120农村急救体系建设发展新趋势》。
讲座中,刘家敏详细介绍我市农村急救体系建设。我市于2005年成立市急救中心,创建6个县(市、区)120指挥中心和101个乡镇卫生院急救站,为各中心(站)配齐救护车。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151家急救中心(站),配备2670名急救人员、393台救护车、1架直升机、1艘急救船,每0.8万人配置1辆救护车,远超国家卫健委规定的每5万人口配置1辆急救车标准,持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2023年5月,市政府出台《十堰市城乡公共场所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实施方案》,1856个村卫生室和1000余家小区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按全市320万人口,每10万人配置100至200台的国际标准,3年内配置3200至6400台,在全国率先配置到村,通过120指挥中心信息化管理,便于公众查询使用。
“中国120农村急救走向世界,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还需优质资源下沉,解决发展不均衡问题。”刘家敏呼吁从五个方面抓好落实: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急救体系,以及农村陆、空、水救援网络;健全稳定的农村急救队伍;规范农村120急救信息化建设;推进急救常识培训进农村;加强农村急救体系建设,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优化激励机制,形成全社会支持农村急救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