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人冒雨齐唱黄梅戏。 (余涛 摄)
黄梅县文旅产业合作签约授牌仪式。 (郑鉴峰 摄)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与黄梅县黄梅戏剧院同台演出。 (洪江伟 摄)
17省戏迷同台演绎别样《女驸马》。 (刘萌 摄)
戏迷网红直播带货助推黄梅好物“出圈”。 (王晶 摄)
一去二三里,村村都有戏。从吴头楚尾的黄梅县发源的黄梅戏,已经跻身全国五大剧种,仅次于京剧和越剧,成为黄梅县最靓丽的一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片。
在劳作中歌唱,在生活中吟咏,黄梅戏早已融入黄梅人的血脉,在不断地传承和发展中,生生不息,发扬光大。
唱响大黄梅,启航新征程。6月24日至7月1日,由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黄冈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黄冈市委宣传部、黄冈市文化和旅游局、黄梅县人民政府、湖北省戏剧家协会、湖北省文化活动中心承办的第十一届湖北省黄梅戏艺术节“唱响大黄梅”活动在黄梅县盛大举行。
活动持续一周,采取“1+6”模式,由“唱响大黄梅”开幕式和全民学唱黄梅戏、首届全国黄梅戏爱好者艺术节、黄梅戏名家名团展演、戏迷畅游黄梅、文旅推介合作、戏迷网红直播带货等七个环节组成,吸引了全国17个省63个民间社团和16个兄弟院团代表,11位梅花奖得主、42名知名一级演员,以及6000多名黄梅戏发烧友欢聚一堂,欣赏近300场精挑细选的黄梅戏节目,畅游黄梅的网红景区,让每一位远道而来的戏迷朋友游在黄梅,乐在戏中。
借戏出圈
斜风细雨中,聚光灯柱更加璀璨。黄梅县文化广场上,有四大家主要负责人,有干部群众,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黄梅戏迷,11个方阵,万余人同声高唱黄梅戏歌《家在黄梅》。6月24日晚的开幕式上,这一场景,让电视机前和手机那端的无数网友和黄梅戏迷激动不已。
在黄梅戏故里,到处都有人唱黄梅戏,但多是自娱自乐。今年黄梅戏艺术节期间,来自全国的6000余名黄梅戏迷涌入黄梅城。“万人共唱黄梅戏”,成为本届黄梅戏艺术节最为闪亮的高光时刻。
“万余人冒雨高唱黄梅戏的感人场面,传递着黄梅戏故乡传承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坚强决心和磅礴力量。”黄梅县委书记刘欲晓说道。
为了营造浓厚的艺术节氛围,从5月20日至6月20日,该县在全县党政机关、群众团体、事业单位、国有企业、16个乡镇中开展“全民学唱黄梅戏”活动,累计培训干部群众11300多人,再现了黄梅戏故乡“一去二三里,村村都有戏”的场景。
“我们以文化自信、革故鼎新、开放包容的态度,努力把此次节会办成讴歌时代、深耕大众、推陈出新的盛会,让创新创造激情迸发、名家精品泉涌奔流,戏曲艺术枝繁叶茂。”刘欲晓表示。
本次艺术节吸引了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20多家中央及省市主流媒体来黄梅进行宣传报道。央视频等对艺术节开幕式进行了现场直播,抖音、微信等阅读点击量累计达5.8亿次。据不完全统计,此次艺术节系列报道被107家央级媒体转载,被114家省级媒体转载。
以节为媒,借戏出圈。作为黄梅戏的故乡,黄梅将百姓舞台建到每一个村和社区,方便剧团和戏迷演出。每3年举办一次“黄梅戏艺术节”,每年举办一次“新春惠民演出月”“地方戏展演周”“黄梅戏票友大赛”“黄梅戏庙会”等活动,还常态化地开展“送戏下乡”“周末剧场”演出。“看戏”成为引客入黄梅的重要引擎,也成为黄梅出彩出圈的“流量密码”。
以戏兴业
6月25日上午,黄梅县与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接受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授予的“中国艺术研究院传统戏曲传承与研究基地”牌匾。
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是文化产业世界级的顶流企业,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更是戏曲研究的最高研究机构。“黄梅将与中国对外文化集团、中国艺术研究院紧密携手,在对外演出、文旅融合、人才培养,黄梅戏传承、优质演艺剧目创作上一体协同,助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刘欲晓说道。
在农文旅融合开放先导区建设中恒力积势、扬优成势,努力把黄梅打造成文化艺术的高地、文化旅游的爆点。当晚,在黄梅县黄梅戏剧院内,第十一届湖北省黄梅戏艺术节文旅推介“大戏”唱响。现场,十多名演艺人员和七名网红主播同台“唱戏”,共同助推黄梅好物好景“火出圈”。
“虽然听着黄梅戏长大,却是第一次来到了黄梅戏的故乡。这里抬眼见青山,俯首观流水,一年四季都适合旅游,真是又一个宝藏旅游打卡地。”深深被黄梅的文化魅力、美景、美食所吸引,湖北著名网红主播晓夕不由感叹:黄梅真的是一个被低估的地方!刚发布没多久,她拍摄的《这就是黄梅》短视频就获赞过万,点击量424万,冲上同城榜热度第一。
另一边,拥有40万粉丝的黄冈市农产品推荐官浠水兰姐与黄梅本地知名三农带货主播“乡野八妹”同场直播,向全国网友介绍黄梅的鱼面、糍粑、花生等20余种农特产品。
活动当晚,线上直播间人气飙升,不到两小时线上订单超3000单,交易额近15万元。“卖得非常好,像这个刘佐花生已经全部卖断货了。”主播“乡野八妹”难掩心中的激动。
推介期间,演员、票友走进直播间与粉丝们互动,优美动人的黄梅戏从一个直播间飘到另一个直播间。大饱耳福、眼福的襄阳戏迷金启芳高兴地说道:“没想到黄梅不仅有好听的黄梅戏,还有这么多好吃的、好玩的。”
“此次艺术节活动,我们以戏兴业,不仅为特色文旅资源做了很好的推广宣传,还让更多本地优质农产品走向全国各地。”黄梅县委副书记、县长马梁表示。
因戏结缘
“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6月26日晚,黄梅县黄梅戏剧院里座无虚席,人气爆棚,黄梅戏经典剧目《女驸马》正精彩上演。
才刚演了两幕,细心的观众发现了不寻常之处:“‘女驸马’变了!”
原来,这是一次特别的演出,湖北、安徽和江西等17省58位黄梅戏迷接力合演《女驸马》,专业演员和戏迷票友同台竞技,5个“冯素珍”依次登台亮相。
“一个角色多人扮,联袂共演一台戏,这是黄梅戏艺术跨省跨地合作交流的全国首创之举。”黄梅县黄梅戏剧院院长余文新说,以戏会友,因戏结缘,展现了普天下的黄梅戏迷们亲如一家,共同传承发展黄梅戏文化的坚定决心。
黄梅县黄梅戏艺术节,不仅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戏迷朋友“沉浸式”体验黄梅戏文化的精彩,也让广大戏迷朋友直呼“被暖到了”。
“不仅暖身,更暖心。”黄梅戏艺术节开幕式当晚,武汉黄梅戏协会的张梦喝着热乎乎的姜汤动情说道。
黄梅县爱心义工协会会长虞红霞介绍,许多外地戏迷朋友为了热爱的黄梅戏冒雨坚持了两三个小时,作为东道主深受感动,希望能用姜汤表达情意,让客人感觉来到黄梅就像回家了一样。
为此,开幕式结束后,该县爱心义工协会11名爱心志愿者立即自发组织起来熬制姜汤。
冒着雨滴,爱心义工开着自己的私家车,往返爱心协会驿站和戏迷集中点,直到凌晨一时许。1300碗滚热的姜汤,从义工和志愿者们的手上,暖到了全国戏迷的心中。
该县还专门成立戏迷接待组,推行“五个一”服务,即每一个戏迷集中点有“一名领导挂帅、一些医护、一批志愿者、一台摆渡车、一个大礼包”,力求全方位服务全国戏迷。
“感谢黄梅人民的热情好客,让我们来自四面八方的戏友有宾至如归的感觉。虽然活动结束了,但我们舍不得回家。”“人回了,心还留在黄梅。”“感恩黄梅,感谢相遇,以戏会友,因戏结缘。”广大戏迷朋友临别纷纷留言,为黄梅点赞。
一曲黄梅戏,牵动万人心。黄梅戏艺术节进入尾声,然而,“唱响大黄梅,启航新征程”的歌声更加嘹亮,人们有理由相信——启航新程有高招,与时俱进大黄梅;放眼未来逐梦急,自信文化更扬威。
故里黄梅分外香
——黄梅县传承发展黄梅戏传统文化纪实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作为黄梅戏的故乡,如何在新时代谱写更加生动的文化传承发展新篇章?黄梅通过人才培养、精品打造、发展创新等方式,传承发展黄梅戏传统文化,让故里黄梅分外香。
人才培养有招数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在黄梅县第三小学校园,悠扬婉转的黄梅调萦绕耳畔,虽稚嫩却别有一番韵味。
黄梅县第三小学校长胡伟介绍说:“我们开设了黄梅戏地方课,将一些经典的唱段引入课堂,几年下来颇见收获,《对花》《女附马》《天仙配》等经典唱段,四年级以上的学生张口就来。”
黄梅三小只是该县推进“戏曲进校园”的一个缩影。2007年,黄梅就在全省率先启动“戏曲进校园”。坚持了上十年,校园已成为培养新一代演员和观众的沃土。
一方面厚植黄梅戏沃土,另一方面培养黄梅戏专业“苗子”。2021年,黄梅从全县6000多名小学生中选出24个“好苗子”,由县政府出钱送至安徽省艺术职业学院就读,毕业考试合格后,他们将成为黄梅县黄梅戏剧院第十代演员,接过黄梅戏传承的衣钵。今年五月,喜摘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梅院军,就是黄梅县黄梅戏剧院招录并送至安徽学习培养的1997届学员,他也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黄梅县籍黄梅戏演员。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地努力,目前,黄梅县黄梅戏剧院编剧、导演、作曲、演出、演奏、舞美等各方面人才齐备、阵容强大。有黄梅戏国家级传承人周洪年,省级传承人徐记柱、张莉等一批名家,还走出了梅花奖得主梅院军及王慧君、张小威、程小君等黄梅戏知名演员。
剧目创排出精品
让演员以精品立身,让黄梅戏剧院以精品立院,进而推动黄梅县黄梅戏以精品立世。
多年来,县剧院始终把创作优秀作品作为重要环节,组织编创、演职人员通过走进基层、走进群众、走进生活,进行精细采风、精细创作、精细排练、精细演出,持续不断创排和打磨原创大戏,从而创作出优秀的戏曲作品。
为此,黄梅设立1000万的黄梅戏艺术基金,支持县剧院每年推出一部新作或复排传统戏。该院先后与省文联、省艺术研究院、黄冈师范学院等强强联合,创排的《天上掉下爹》《桃花开了》《传灯》《青铜恋歌》《我的乡村我的亲》《一代义伶邢绣娘》等多部作品热演全国并先后获得屈原文艺奖和国家、省艺术基金支持。
值得关注的是,县剧院每年还在非遗“36大本,72小出”中挑选1至2本传统剧目进行“复活”。现在,县剧院可随时演出的传统和新编整本大戏超过30部。
黄梅县黄梅戏剧院院长余文新说,每部精品剧目的问世,都有一个高质量的团队做支撑。全体演职人员将排练场当演出舞台,一招一式要求严谨,使剧院能够精品不断。
院团改革发新枝
“在景区表演,更容易拉近观众与非遗文化的距离。”6月28日,黄梅县黄梅戏剧院二团青年演员王振,在东山问梅村进行常态化演出后,深有感触地说道。
自2021年东山问梅村景区开园后,县剧院二团17名青年演员就常驻景区,通过沉浸式表演方式,让黄梅戏走上街头,更让游客近距离感受黄梅戏曲的独特魅力。
这项黄梅戏创新体验来自县剧院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据悉,在机构设置上,实行“一院两团”:一团由体制内的专业演员组成,主要职责是传承推广黄梅戏文化、服务招商引资和对外交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二团从民间剧团遴选聘用优秀青年演员组成,扎根景区,服务游客,每年演出300场次以上,赋能文旅融合发展,并为一团培养输送“好苗子”。
“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黄梅戏’传承保护单位,我们义不容辞助力黄梅戏传承与发展。”黄梅县黄梅戏剧院院长余文新表示。
而为了支持黄梅戏和县剧院的发展,黄梅县委、县政府专门将县剧院升格为正科级专业机构,编制人数由原来的60人增至75人,除每年预算近500万元人头经费外,还先后向国家、省市争取黄梅戏非遗项目保护资金及艺术基金1000多万元,面向黄梅籍乡贤人士及社会各界募集黄梅戏发展基金近1000万元,以及每年预算“一县一品”经费200万元,专门用于黄梅戏传承发展工作。同时,积极争取上级重视,争取县黄梅戏剧院升级为省级院团并争取一系列扶持政策。
开发利用放光彩
“高铁通四方,高楼起林间。四季瓜果香,稻谷满山川。水清鱼儿乐,风轻白云悬。”在黄梅县五里墩社区举行的黄梅戏唱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巡演上,委婉清新的黄梅戏表演唱,引来如潮掌声。
近年来,黄梅在理论宣讲工作中独辟蹊径,利用戏乡人民爱听戏唱戏的特点,创新开展黄梅戏唱讲党的创新理论、党的二十大精神,创排紧跟新时代、反映主旋律的精品剧目12部,深入开展“文艺搭台 理论唱戏”百姓宣讲活动200余场,让宣讲接地气、聚人气。
此外,为打好黄梅戏这张牌,黄梅近年来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东山问梅村的黄梅戏常态化演出,濯港太白小镇等景区每年举办戏曲庙会,小池滨江新区正在筹建黄梅戏文创产业园。
而且在黄梅,黄梅戏成为一张对外交流的闪亮名片。县剧院每年奔赴全国各地商会开展演出,以戏为媒,迅速拉近与企业家的距离,黄梅戏成为黄梅人交朋友、招商引资的法宝。会唱戏更是招商干部的合格标准。通过集中教学,黄梅的招商干部每人至少会唱三段戏。
值得一提的是,设在县剧院小剧场的黄梅戏周末剧场,还成了来考察投资环境的老板们晚上休闲的固定项目。周末剧场,每周五周六定期上演精心排练的传统剧目和折子戏。
来看戏的老板们,在被精彩的黄梅戏表演折服之余,常会有票友乘兴登台来上一段,引来台下观众的一片喝彩。县剧院院长余文新说,大家为之叫好的,不仅仅是表演,更是为他们给黄梅带来的发展机遇。
策划:潘郭华
撰文:王政 吴慕枫 刘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