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一眼看到孩子的时候,我都快绝望了。说孩子在医生救治下‘起死回生’也不过分。”顾女士说。6月14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以下简称“广医三院”)救治的胎龄只有24周的超早产儿年年迎来了出院回家的日子,顾女士正是年年的妈妈。
据了解,年年刚出生时体重仅有385克,全身皮肤透明,身体还没有成人的巴掌大,呼吸微弱。出院时的年年体重达到了4460g,各项生命体征平稳。据悉,这是广医三院救治成功的最低体重早产儿,也刷新了广东省救治存活的最低出生体重超早产儿纪录。
熟睡中的年年
身长、体重如罐装可乐
2022年12月16日,孕22周的顾女士,因“慢性高血压并发重度子痫前期”由当地医院转入广医三院广州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如果继续妊娠可能危及母亲和胎儿的生命安全,但若此时立即终止妊娠,则胎儿娩出后被救治存活的机会极低。该院产科在严密监测保障母子安全的前提下,采取了一系列治疗措施,尽可能延长孕周。
2022年12月28日,孕24周的顾女士血压仍持续飙高,出于安全考虑不得不提前终止妊娠。在医院新生儿科团队护航下,顾女士剖宫产娩出仅有“巴掌大”的男婴——年年。
年年出生体重仅有385g,全身皮肤呈透明胶冻状,大腿只有成人的食指粗,嘴巴也只有“花生米”那般大小,呼吸微弱不规则。身长、体重都与一个罐装可乐差不多,救治难度极大。
熟睡中的年年
年年很快被安全转移到多功能温箱,医护团队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现场复苏后,年年转入新生儿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救治。
“孩子刚出生我只看了一眼,感觉特别揪心,家里人都很紧张,甚至有点近乎绝望。”孩子的父亲说道,“但是医生表示愿意全力抢救孩子,我们相信医生的医术,我们更相信孩子是坚强的。”
救治难度极大!
每一项操作都要轻柔而谨慎
“面对超早产儿,我们每一步救治都要小心谨慎。”新生儿科主任医师吴繁介绍,超早产儿救治难点有二,首先是由于孩子的早产,导致发育不完全,适应力、免疫力都较弱;其次是很多医用设备无法给孩子使用,用药、喂水也必须再三小心。
面对这样一个“小豆芽”,脆弱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每一个细小的变化都可能危及其生命,任何一项操作都要求轻柔而谨慎。“孩子体重仅有385克,多20毫升水、少20毫升水对于孩子来讲都是很大的改变,更不要说用药、救治要有多严谨了。”吴繁表示,“但是我们仍然是有信心的!”
一到NICU,年年就被换上了有创呼吸机支持治疗。因为年年的皮肤像果冻一样嫩,血管细如发丝,无法承受常规的静脉穿刺,医生在产后黄金一小时内就在尚未闭合的脐静脉处做了置管,一针见血,成功置入了一条珍贵的“生命通道”——脐静脉导管,为年年提供营养和输注治疗药物。
医护人员正在对年年进行救护
“由于胎龄过低、严重宫内发育迟缓和宫内感染,年年的支气管和肺都发育很差,出现了严重的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动脉高压、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新生儿科主任医师吴繁介绍。经过精细化的呼吸、循环管理,在历时57天后,年年成功地由有创呼吸支持过渡至无创呼吸支持。
“在救治中我们面临的最大的困难就是孩子发生了全身感染。”吴繁介绍,因超早产儿免疫力孱弱,年年出现了严重的败血症,引发了毛细血管渗漏,曾一度水肿得像个皮球一样,新生儿科团队拼尽全力将孩子从死神手中抢救回来。此外,还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动脉导管未闭、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急性肾功能不全……在NICU全体医护人员和家属的齐心协力下,年年一路披荆斩棘,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168天救治后
“巴掌娃娃”顺利出院
“刚出生时,孩子的发育是严重滞后的。现在他的发育正在渐渐追上足月出生的孩子。”在闯关104天后,今年4月,年年从广医三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转入母婴同室病房,回到妈妈怀中。
年年和家人在一起
“在怀孕的过程中,宝宝的活动让我感到无比温暖,我们都坚信他是一个坚强的孩子。”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顾女士学会了护理知识。在妈妈温暖的怀抱里,年年日渐茁壮,顺利脱离呼吸支持和氧疗,自由畅快地呼吸空气,各项身体指标逐渐趋于正常。
经过168天的救治,年年在6月14日终于迎来了与家人大团圆的时刻,此时的年年已经长成了一个4460g的粉嫩宝宝。“我们给他取名为年年,也是希望他能在今后健康平安,一年更比一年好。”孩子的爸爸说。
医院送给年年的祝福,印着年年的脚印
“我们希望和家属一起,不仅让早产儿活下来,更要追赶性生长,活得更有生命质量,达到同龄宝宝生长发育标准。”新生儿科崔其亮教授介绍,此次救治成功的385克宝宝是广东省目前成功救治的最低体重超早产儿,至今全国救治存活的最低出生体重宝宝为370g和380g,年年的成功救治在全国也可以进入前三,是宝贵的救治案例,能够为今后超早产儿的救助提供借鉴。
来源 | 羊城晚报、金羊网、羊城派
文图 |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薛仁政 通讯员 白恬 张迅恺
来源: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