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土布60年的华容非遗传承人:老手艺引领新时尚,百年织机盼传人

极目新闻 2023-05-30 20:35

极目新闻记者 赵德龙

实习生 陈潇彤 范甜甜

棉花变成棉线,棉线变成棉布,总共需20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是纯手工制作,一张土布织出来,花费两个月时间。

快节奏时代,依然有手艺人坚持着老传统。倪珍云是湖北鄂州市华容区一个农民,从母亲手中接过姥姥传下的织机,织了60年土布,成了省级非遗传承人。

她说,按说织布60年早腻了,不过她越织越有劲,越织越有味道,她想着能让更多人喜欢她的土布,也希望能将那辆百年织机传下去。

倪珍云在家中 图源:华容区文化馆

20道工序成就一块土布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经典《木兰诗》塑造了巾帼英雄花木兰这一女性形象,木兰织布成为其中的典型场景为世人熟知。

现代纺织业飞速发展,传统织布技术正逐渐在人们记忆中逐渐变得模糊。倪珍云60年来一直坚持采用传统技艺纺织,织出了土布,也为她织出了名声。

5月25日,极目新闻记者来到倪珍云位于鄂州市华容区的家中,还没进门,织机声响已传入耳来。

倪珍云是鄂州市华容区本地人,8岁学习纺线,10岁时随母亲学织布、刺绣,18岁掌握了织布的纺纱、染色、配色、纺织等全套传统技艺。

倪珍云的家,也是她的工作室,门口挂着“珍云华容土布店”的牌子。院子内,摆放着多架织机和纺车,几位徒弟正坐在织机上。

倪珍云和徒弟们织布 图源:极目新闻记者

“这项技艺本来只用来贴补家用,没想到多年后受到大家喜爱。”倪珍云说,如今她也经常外出学习,让土布更好融入现代元素,让她的土布产品“潮”起来。

华容土布,又叫老粗布,是当地村民世代传承的一种手工织布工艺,2013年入选第四批湖北省非遗代表性项目。今年2月,国家乡村振兴局在官方网站公示“第一批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名单”,鄂州华容土布入选工艺美术类典型案例。

倪珍云说,手工老粗布的制造工艺很复杂,所需工具也有很多,包括织布机、倒线机、纺线车、收布架、收布拖板、耙子、梭子等将近20种工具。

“纺线在织布中是关键技艺 ,线的质量直接影响成品布的质量,也是整个织布过程历时最长的工艺。”倪云珍说,主要包括扒线、染色、浆线、倒筒、挽坨等。

华容区文化馆馆长姜剑松对华容土布生产做了总结,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要经历复杂的工序,分别是棉花处理、纺线部分、织机部分,共计20道工序。

据倪云珍介绍,一张老粗布需两斤半棉花,仅辗花一道工序就要5天的时间。如果从头至尾这20道工序算下来,至少需要两个月的时间才能织出一张布。

多年织布治愈风湿

倪珍云没有想过,她一个农民,没读多少书,会受到这么多关注。“我去北京、去武汉,别人巴掌拍得噗噗响,到处照相机咔嚓咔嚓。”倪珍云笑着说,站在教授们中间,被人称老师,会感到心虚。

不过坐到织布机前,她很快有了自信,一只脚踏下踏板,另一只脚虚踏另一踏板上,随着双脚交叉起浮,织机动了起来;双手轮换丢、接梭子,配合推拉竹筘,经纬线交织在一起,像素单元格一般的粗布渐渐浮现。

织机的声响,配合人的动作,形成完美的节奏,仿佛将“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的文学画面重现。看着穿行在两手之间的梭子,会让人深刻体会,为何古人用“岁月如梭”,形容时光飞逝。

倪云珍回忆,从儿时起,棉花收成后,晚上在煤油灯下,跟母亲坐在纺车前,一手摇纺车,一手捏棉条,忙到深夜。几十个夜晚的重复,棉花变成棉线,棉线变成棉布,棉布送到裁缝店,做成全家人的新衣,只等年三十晚换上,迎接新年到来。

倪珍云调试纺车 图源:极目新闻

几十年来,无论多忙,倪珍云始终都没放下织布。“最初织布换米,后来织布做床单,我想的简单,就是补贴家里。”倪珍云边织布边说,上世纪80年代,她生下二胎不久,农忙时节下地插秧,导致患上风湿,后来长期织布,症状居然有所缓解,如今已经痊愈。

说话间,一根根经纬线已慢慢变成印有花纹的土布。这时需新材料,年过七旬的倪珍云下了织机,一路小跑到储物柜前,大步攀上近一米高板凳,取材后再一跃而下,往返于织机和储物柜间,一路“小跑”。

“我身体很好,前几天在路上一手骑着自行车,一手拿着一块木板,碰到个年轻人要给我拍抖音。”倪珍云笑着说,附近的人和她很熟,给她起了个外号叫“老顽童”。

土布融入现代时尚成潮牌

倪珍云正在操作的织机,由姥姥传给母亲,再由母亲传给她,如今已逾百年。据她说,织布技艺都是世代相传、口传心授。

倪珍云的老织机 图源 极目新闻记者

姜剑松介绍,如今传统土布纺织技艺不再广泛流传,只有为数不多的农村妇女还保留着,她们基本上织布自己用,外界对此不知,而且都年纪较大,没有接班人,传统手艺面临着即将消失的局面。

“棉布多以黑、白、灰为主要色调,比较土气,加之质地粗糙,在华容一带又称它为土布、老粗布,优点是结实耐用、透气吸汗。缺点是难清洗、弹性较差不贴身。”姜剑松说,传统棉布的制作成本高,原来寻常人家的普通之物反而成了奢侈品,成了一布难求。

在鄂州市华容区相关部门努力下,《华容土布》于2010年和2013年分别被鄂州市政府、湖北省政府命名为市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如今,倪珍云收了七名徒弟。姜珍喜是徒弟中进步较快一个,倪珍云总故意叫她“喜珍”,徒弟们笑说,这是师傅对徒弟的爱称。“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愿意教。”倪珍云说,教就教真的,希望将传统手艺发扬传承下去。

在鄂州市华容区文化馆帮助下,倪珍云团队与武汉纺织大学非遗研究中心长期合作,将华容土布交由武纺设计、缝制家纺用品、旗袍、时装、女包、围巾等,让非遗产品与现代审美元素结合。

土布制作的手袋 图源 极目新闻记者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武汉纺织大学三级教授叶洪光认为,华容土布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鲜明,倪珍云将传统土布和现代时尚结合,进入市场融入现代生活,实现了华容土布的活态传承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