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非遗“焕新”,江岸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学实践基地正式挂牌

湖北日报 2023-05-23 22:37

湖北日报讯(记者马文俊、通讯员刘恋、王晓璇)“上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武汉经济在全国领先,GDP曾超上海,‘大武汉’家喻户晓。优越的经济条件,让武汉成为全国知名的‘戏码头’,顶级的艺人、剧院、观众,都在这里……”5月23日,汉口历史文化展示中心,著名湖北评书表演艺术家何祚欢正用熟悉的汉腔汉调将“老汉口”的故事娓娓道来。

当天,“举旗铸魂·非遗焕新”2023年江岸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研修班拉开帷幕,为期两天的活动中,多位武汉市非遗权威专家携手,为全市百余名非遗传承人、中南民族大学师生团队和社区群众授课,共同献上一场“非遗”传承的文化盛宴。活动同期在汉口历史文化展示中心挂牌“江岸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学实践基地”。该活动由中共江岸区委宣传部、江岸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江岸区图书馆、江岸区博物馆、武汉市文物监管品市场承办。

“艺术必须与生活相结合才会有生机。”以《民国时期大武汉的五级文化消费》为题,何祚欢带来了研修班的第一堂课,他结合“大汉口戏码头”的辉煌,详细分析非遗文化的传承脉络和发展土壤。多面的叙述角度、丰富的历史细节,令非遗传承人们受益匪浅,台下不时掌声连连。

与课程同步开设的,还有江岸非遗“焕新”成果展,武汉木雕、武汉泥塑、武汉面塑等十多个非遗项目集中展示,吸引了在场观众关注。

“老祖宗的手艺不能丢,同时我们也要面对新的消费群体和消费需求,扩大自身的影响力。”武汉面塑代表性传承人刘洁介绍,瞄准当下年轻人市场,他和徒弟们精心钻研流行新趋势和相关新材料、新技术,让这门古老的手艺“潮”起来。“前两年,多家数字藏品、元宇宙公司找上门来寻求合作,不少面塑作品因此‘出圈’、出国。”

据悉,此次研修班分为非遗大讲堂、非遗研学之旅两个板块,从大汉口的历史文化到荆楚手工艺传承发展,从传承人权利和义务到武汉非遗实践,进一步帮助非遗传承人们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提高文化自信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非遗大讲堂还与江岸区“高质量发展金岸讲坛”直播宣讲相结合,邀请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一级调研员王建军以《非遗基本理论及武汉非遗实践》为题作专题辅导报告。

下一步,研修班将开展非遗研学之旅活动,组织非遗传承人前往八七会址纪念馆、非遗实践基地参观学习,赓续红色血脉,凝聚新时代奋进力量,借鉴其他城区的非遗保护先进理念和经验,开展传承人互动交流,促进非遗在“江岸模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质创优、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