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李碗容
视频剪辑 李仪
通讯员 王潇潇
4月20日,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退休干部黄令仪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4月24日,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兰厅举行了送别仪式。
黄令仪终其一生,爱国爱党矢志不渝,竭尽心力为中国的集成电路事业发展潜心探索、默默耕耘60多年。从二极管、三极管、大规模集成电路,到中国自主研发设计的第一枚CPU芯片。黄令仪见证并参与了中国微电子行业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作为“龙芯”芯片研发团队项目负责人之一,黄令仪被誉为“中国龙芯之母”。2020年1月,黄令仪获中国计算机学会女性科技工作者夏培肃奖。
公开资料显示,黄令仪,女,出生于1936年。1958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随后进入清华大学半导体专业深造。1960年学成返校,在母校创办半导体专业和实验室。1962年加入中科院计算所。2001年,退休后的黄令仪再次出山,研发“龙芯”芯片。
华中科技大学的求学和工作经历,在黄令仪先生的一生中留下了珍贵的回忆。她曾公开谈到,“岁月如流,1958年毕业至今,半个多世纪已逝去,而往事却历历在目,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一幕又一幕……”
黄令仪
黄令仪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1958年,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被推荐到清华大学半导体专业学习,从此与微电子学结上了终身之缘。当时,清华大学半导体专业创办时间并不久。1956年为了发展我国的科学事业,清华当年即创办了半导体专业。黄令仪曾回忆清华大学的学习经历,“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集体,虽然学习、科研很紧张,但大家都非常愉快、融洽,它既培养了我们的刻苦钻研精神,又培养了我们的团队精神。”
1960年,学有所成的黄令仪回到了华中科技大学,创建了半导体专业,讲授半导体器件与材料课,同时带领一批比我更年轻的教工和学生。那时候的黄令仪风风火火地创建了实验室,什么都自己动手干,并研制出了半导体二极管。当时,这一成绩还得到心中敬仰的时任科学院院长、著名诗人、作家郭沫若的视察及鼓励,团队非常兴奋。
1962年,黄令仪前往中科院计算所二室101组(固体电路组)工作。加入中科院计算所后,她一心投入到科研工作当中,在随后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从二极管、三极管、大规模集成电路,到中国自主研发设计的第一枚CPU芯片。黄老师见证并参与了中国微电子行业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
2001年,65岁的黄令仪已经进入了退休生活,但她的志向还没有实现。此时,中科院胡伟武教授,向全国发出了打造中国芯的集结令。他亲自找到黄令仪,邀请她一起搞芯片。
对于这段回忆,黄令仪曾自述道——2001年12月左右,夏培肃院士的博士研究生林琦给我打电话:他与李国杰所长要找我,希望我能帮助计算所的CPU做物理设计。第二天由他带我去找了唐志敏老师。一群年轻人坐在一个大会议室中,唐志敏介绍了情况,让我参观了他们研制成功的用FPGA烧成的CPU芯片,并提出了要求。
当时,黄令仪回答是“请让我考虑三天。”会下,黄令仪问韩承德老师,你们有多少经费,回答是200万,但要留100万培养研究生,顶多只能拿100万做CPU。此时黄令仪心中一震,软件费、投片费、人工费、返工费。这个经费要差一个数量级!因此,当时的她不敢接,只怕半途而废,不了了之。然而,黄令仪内心深处,对计算所有着深厚的感情……最终黄令仪还是毅然选择加入龙芯研发团队,成为了项目负责人。
2002年8月10日,我国首款通用CPU“龙芯1号”研制成功。虽然性能上差距很大,但却真正打破了国产计算机无芯可用的历史。
在黄令仪和同行的芯片人的不懈努力下,“龙芯3号”等一大批国产高性能芯片应运而生。复兴号高铁实现了100%的国产化。歼20等先进军事装备,配套了相控阵雷达,换上了中国自己的“心脏”。北斗卫星也装上了中国芯,彻底打破了西方的技术封锁。
黄令仪曾坦言参加156及龙芯的工作 ,是自己一生中最紧张 ,最艰苦的工作,然而也是心情最舒畅和感到最幸福的工作。“因为它是如此的相似,一样的激情满怀,一样的时代使命感,一样的拼搏,一样的为国家的需要,一样的进展很快。”黄令仪曾说道。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艰辛探索中,以黄令仪为代表的芯片人,从二极管、三极管、微型计算机、大型集成电路等,一路披荆斩棘,打造出了中国人自己的芯片。这一场逆袭和突围,可谓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坚守于挫折之下,崛起于不屈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