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下课铃声打响,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张生在一片掌声中走下讲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百校百家共话百年中国》课程首期落幕。这门汇聚校内外顶尖学者的通识教育课程,与200余位选课同学进行了阶段性的道别。
据悉,《百校百家共话百年中国》课程由该校校长杨灿明领衔主讲,计划邀请国内外一百所知名高校、一百名各学科领域顶尖专家学者共同授课,首期共设置8个主题,既回眸百年经典,探索人类起源,又立足当今社会,聚焦新兴科技与产业发展。
课程涉及行业广泛,内容丰富,以张生讲授的主题“革命塑造中国”为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孙中山著书立说、“关余”斗争、黄埔军校的建立、革命根据地建设等内容填充在3个小时的课堂里,“干货”满满。得知张生来校授课,侦查专业大二学生蒋紫璇还提前上网检索了教授的研究方向和科研成果,“授课内容真的太丰富,在上课前充分准备,才能做到不虚此行!”
经济学院学生孙嘉丰今年大三,对人口流动相关的经济现象尤其感兴趣。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讲授的主题就与人口流动相关,陆铭提出论断:人口从不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后,不发达地区人口数量减少,人均GDP会增加。
孙嘉丰很疑惑:“高学历高素质人才是人口流出的主力军,他们的撤离理应是城市的损失。”
陆铭回答:“流出人口中高学历人才只占一部分,你要证明自己的观点,就要做好流出人口学历素质的调研。”
这次简短的交流让孙嘉丰收获很多,“研究某地区人口流动时,陆教授连当地的交通线路、拥堵情况都有非常详细的图说和调研,很有说服力。”孙嘉丰说,他计划将人口流动主题作为自己的毕业论文,听了陆教授的讲授,他觉得要完成自己的结论,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落地,“研究不能靠凭空去想,而要切切实实地去调研。”
课程包罗万象,选修的学生来自各个二级学院,专业背景和知识构成都不同。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询问多位学生,他们坦言,确实有课程难度很大,吸收起来有些困难,会在课前进行充足的准备,一堂课即便只能吸收30%的知识,也是对已有知识结构的拓展,能给自己带来收获。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务部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让学生们尽可能地吸收讲授内容,每堂课均设置课程助理,提前预告课程内容,课后设置互动环节。为了便于知识传播,扩大课程影响力,每期课程全程进行录像,同步的线上课程资源正在制作并陆续上线。在考核方式上,不以试卷的形式进行,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课程主题写作小论文或者报告即可。
记者了解到,《百校百家共话百年中国》课程是该校整合校内外资源进行教学改革的一次尝试,首期开课效果良好,受到校内外师生、督导的一致好评,教务部正搜集师生反馈,并在此基础上着力开展第二期的筹备和录制。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歆 通讯员 李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