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全媒体记者沈明晶 通讯员薛羿 陈赛娥)4月6日,记者从第41届“爱鸟周”暨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活动现场了解到,随着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襄阳成为野生动物理想的栖息和繁衍地,目前已观测到野生鸟类361种。
生态美,群鸟归。得益于汉江禁渔、退耕拆违、禁止采砂、建设湿地公园等得力举措,襄阳作为全国三大候鸟迁徙通道中线通道的重要驿站,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吸引越来越多的濒危鸟类、迁徙候鸟来此“定居”。襄阳先后荣膺“中国红嘴相思鸟之乡”和“中国鸳鸯之乡”。谷城汉江、宜城万洋洲、老河口梨花湖、南漳七里山、枣阳熊河湿地水系被列为全国候鸟重要越冬地和停歇地。
活动现场,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站副站长曾莉向记者介绍了襄阳在保护候鸟迁徙通道方面的显著成果:近年来,襄阳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不断提升,多个湿地自然公园成为众多野生鸟类的“乐园”。其中,襄阳汉江国家湿地公园的鸟类自2013年以来,由109种增加到215种,越冬候鸟数量由每年的3000多只增加到2.5万只,种类和数量都大幅增长。
位于汉江上游的长寿岛国家湿地公园经过持续不断的生态修复,如今公园生物种数量逐年递增,鸟类种数也不断增多,生物多样性明显提高,自然环境显著改善。目前,长寿岛国家湿地公园维管植物增加至466种,观测到鸟类2万多只,不仅有针尾鸭、赤膀鸭、白眼潜鸭、凤头潜鸭、斑鱼狗、冠鱼狗等鸟类,还有全球极度濒危物种青头潜鸭、白鹳、中华秋沙鸭等鸟类。通过政府、社会组织、爱鸟人士的多方努力,绘就了襄阳青山常在、绿水长流、鸟声畅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
据了解,为保护鸟类,我市还建立专门的野生鸟类保护地,实施专项保护工程,加强对鸟类栖息地和迁徙停歇地的保护,同时坚持举办湖北省“爱鸟周”、全市青少年观鸟大赛等重大活动,编辑出版《襄阳鸟类鉴赏》,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宣传活动,有力促进了野生鸟类保护、科学知识普及,在全社会营造了爱鸟护鸟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