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们的怀念——阿婆,您在天堂还好吗?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2023-03-24 19:46

一年一清明,一岁一相思。又是一年清明时,宜踏青、宜缅怀先人,宜用一封书信向我们的怀念致敬。

值此癸卯兔年清明来临之际,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联合石门峰纪念公园,开展围绕清明、怀念、感恩为主题的征文活动,给广大网友怀念亲朋好友提供一个情感释放的窗口,同时也在全社会弘扬尊老爱亲、感恩先辈的优秀传统文化。

在收到的众多投稿中,来自湖北省通山县的廖辉军,缅怀了自己的阿婆。

《阿婆,您在天堂还好吗》

临近清明节,我心里不禁隐隐作痛。记得三十年前的清明节那天,最疼爱自己的阿婆(江南农村对祖母的俗称)呼喊着我的乳名永远地离开了人世,而我却远在天涯一方,无法陪伴她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在儿时记忆中,我一直就伴随在阿婆身边,和她同睡同吃、同苦同乐,仿佛自己的亲生母亲一样。其实,阿婆并非我的亲祖母,父亲是从小过继来的,然而她比母亲还要疼爱我,教我如何做人和怎样生活。

“勤快勤快,有饭有菜;懒惰懒惰,忍饥受饿。”

这是阿婆经常对当时似懂非懂的我,唠叨最多的顺口溜之一。砍柴、挑水、挖野菜、打猪草,这些只有农村穷人家的娃才做的事,我从七岁上学那年起就学会了。

记得每到夏季,我做得最多的活儿,还是帮阿婆扎薯藤把(华中地区农村种番薯长出的藤子,是很好的猪用饲料)。那时为了帮母亲减轻家庭负担,多养几头猪,眼睛看不见的阿婆硬是要剁薯藤。

这可是明眼人都不敢轻言胜任的事儿。一条高高的长木凳,上面嵌着一把锋利沉实的大铡刀,将地里割来的散乱薯藤扎成一把把,然后用一只手从凳边的门板上,一点点地递进铡刀槽里,另一只手用力握住铡刀,往下斩成细小的片屑儿,只有切得越细,肉猪才吃得越欢。所以说剁薯藤可不容易,既要把握力度,又要讲究速度,弄不好还会让锋利的铡刀伤着手指。

不顾姑妈和大家的极力反对,这家家户户都有的难活儿,还是没能难住要强的阿婆。每逢七八月的农忙时节,村里村外都争相来请阿婆去剁薯藤,因为只有她的薯藤切得最细小最均匀,猪儿吃了长得快。不知多少年来,就这样,靠着阿婆剁薯藤出栏肉猪卖的钱,一点点地变成了我们兄弟姊妹们的学费。

那段岁月里,阿婆一直是我心中最大的骄傲和学习的楷模,因为我觉得她是世界上最勤劳最伟大的阿婆。

印象里,家中后院的角落处,有一片茂盛的紫苏顽强地生长着,年复一年,延续不绝。秋天来临,阿婆用镰刀摸索着收割,再扎成一个个小把儿,然后挂在院墙窗边晾干。冬寒春暖时,总见方圆数十里三三俩俩的男女老少赶来讨些干紫苏。这药配鸡蛋吃下能治伤风感冒。

阿婆总是每求必应,遇上家境不太好的人家,她还会倒贴几个专门留着给我吃的土鸡蛋,且分文不取。时间长了,许多乡邻觉得过意不去,就顺便带些平时舍不得吃的罐头、冰糖什么的礼品。年幼的我见了自然嘴馋,阿婆不但执意不收,还不准我偷吃。她告诫地说,不要欺负我的眼睛看不见,可我的心亮堂着呢。孙儿呀,不管什么时候都要记住:人穷可不能志短,只有靠自己本事挣来的才吃得安心啊!再说,乡里乡亲的谁保准没有一个难处呢。

就这样,阿婆用她的勤劳坚强与热心肠,换来了乡亲们的尊敬和爱戴。大家如遇上解不开的结,总喜欢找她出面论理劝说。尽管有些耳背,但没人嫌她啰嗦。

有一年,阿婆在菜园里摸索着除杂草,不料被一条毒蛇咬伤,全身肿得无法动弹。当时没人在家,还是乡亲们将阿婆抬到乡里卫生院。闻讯赶来的姑妈急得直哭,怕阿婆难过这一关,日夜守在病床前。那时大姐和姑妈一边照顾着阿婆,一边着急家里的农活没人管。一个月后,等阿婆出院时,家里的田地早让乡亲们照料好了,我也吃着难得的百家饭,没有耽误一天学业。

后来,我漂泊各地,那片深红色的紫苏仍挂满着那个江南小院。每次回家,总看见阿婆端着一碗芳香浓郁的紫苏蛋,还有院里满是欢声笑语的乡邻亲友。虽然阿婆看不见,可能也听不到什么,但大家可以明显感觉到她的音容,如少年的孩童一般自然率真……

夕阳西下,阳光从院子的墙缝间透射而过,印出阿婆日渐佝偻的身影,一道光线恰好照在她满是笑容的脸上,额头白发下,那双眼睛仿佛散发着金色的光芒……

又是一年清明节,无奈世事变迁,再也不见我最亲的人!

阿婆,您在天堂还好吗?如今,尽管她早已离世多年,但每当自己遭遇挫折或享受安逸时,一想起如母亲一般的阿婆,心中便充满了无限的力量和感恩……


作者简介:

廖辉军,鄂南人氏,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会员,咸宁市小说学会会员,大庆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炎黄文化出版社特约编审,国内多家媒体刊物特约记者、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