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张红丽 张聪 陈钰)“看,这就是我们村的苗圃基地,一眼望不到尽头,跟前些年相比变化真是大!”阳春三月,蕲春县横车镇富冲村治保主任田文军远眺着一排排、一列列错落有致的绿林,不禁满是感慨。
据了解,富冲村位于横车镇西北部,三面环山,辖9个村民小组,13个自然垸落,326户1354人。全村版图面积5.56平方公里,山林4985亩,耕田1006亩,林地资源丰富。
近年来,该村“两委”坚持以党建“红”引领生态“绿”,依托林地资源优势,积极践行“两山”理念,通过建设绿色苗圃基地,发展生态农业,变“荒山”为“宝山”,不断激活乡村振兴新动力。
穷则思变谋出路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村里林地虽然多,但以前荒山就占了32%,将近2000亩。”富冲村党总支书记徐良旺回忆说。
1997年前后,该村曾想利用荒山栽橘树、种板栗,撬动产业发展。奈何市场调研不深入,栽种技术不科学,致使果品成色较差、市场同质化严重,栽种果品大量滞销。渐渐地,树便没人管了,山也慢慢荒了,大好的山林优势成了富冲村发展的“掣肘”,村民们只能守着丰富的林地资源过着穷日子。
如何跳出同质化竞争“怪圈”,让产品从众多同类品中脱颖而出?
2012年3月,刚上任不久的徐良旺书记通过外出考察学习、深入市场调研,发现只有发展有种植门槛的特色种植业才行。
回村后,徐良旺多次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征求群众意见,共同探索村级发展定位,研究发展方向,讨论可行性方案,组织村“两委”和群众代表到经济发展先进村学习取经,最终统一了思想、达成了共识——“变”。
“穷则思变,这么多的山地,总能找到出路。”徐良旺笑着说,“市场同质化严重,我们就不盲目跟风,因地制宜,发展适宜的村级特色产业;技术不过硬,我们就去学,请进来走出去,不断提升专业技术水平;销量不畅通,我们就转变观念,主动出击,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打开产品销路,赢得广大消费者的信赖。同时,还可以引进一批致富能人返乡创业,带动大家一起致富。”
“归雁回巢”报桑梓
家是故乡好,月是故乡明。
“这是我的家、我的根,只要有需要,我都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富冲村在外致富能人曹文清坚定地说。
2013年3月,徐良旺和村老书记王敏文联系上曹文清,诚邀他返乡创业。彼时曹文清在外经商,已颇有名望。荣归故里后,曹文清看到家乡的黄水灰山、乡亲们过着的“穷日子”,更加坚定了他回村创业的决心,要把富冲村打造成绿水青山,带动群众过上“好日子”。
同年11月,“精准扶贫”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理念首次被提出,为富冲村后续依托资源优势,做足产业文章定下了基调。富冲村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又经过几轮征求意见和讨论,结合本村发展优势,最终确定——打造苗圃基地,种植高端苗木。
于是,富冲村“两委”积极协助曹文清办理土地审批、流转手续,争取产业发展政策支持;组织村干和种植人员前往邻镇示范村学习苗圃种植技术,为其提供“保姆式”服务。曹文清通过流转山林、投资办企、修建山路,开始栽种起了绿化景观苗木。可谓,“归雁”与家乡的双向奔赴,为富冲村产业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
随着资金投入越来越多,资金压力越来越大。听闻难处,村“两委”又立即主动上门,向上级申请能人返乡创业补贴,同时,以“村企合作、入股分红”的形式把村级项目资金投入到企业,帮助减轻资金压力。
2013年到2019年,曹文清种植绿化景观苗木200亩,至今已增至400余亩,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以上。
“小苗圃”发挥大作用
“小苗圃可以发挥大作用了,不仅绿色环保,让荒山变绿林;还能带动就业,增加村民收入。同时,还属于特色种植,有助于打造我们自己的品牌。”村干董雅君高兴地说。
时下,“小苗圃”已为部分脱贫户提供了就业岗位,他们担任护林员、护苗员,种、培、管、护,忙得不亦乐乎。“幸好有公益岗位,让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既照顾了家庭,还能获得收入。”护林员曹定南感激道。
2021年10月,蕲春县富冲苗圃生态农业开发项目正式开工,计划总投资1亿元,占地面积1100亩,打造集观光、休闲、园艺种植体验为一体的生态文化旅游业,为富冲村筑牢产业发展的“蓄水池”,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目前,富冲村苗圃基地栽种有红叶石楠、美国红枫等彩叶苗木圃近百亩,桂花、茶花、大红紫薇等观赏类苗木圃200亩,银杏、栾树等园林绿化苗木圃百余亩;带动50余名农户就业,人均实现年增收8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