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蛋、奶、果、蔬、菌等这些一直被我们称作“副食”的食物,也逐渐成为老百姓餐桌上的“主角”。在今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树立大食物观”首次被纳入“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内容中。
树立大食物观,就是要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数据显示,中国14亿多人,每天一睁眼,就要消耗掉70万吨粮、23万吨肉、10万吨奶。2022年,我国牛奶产量达到3932万吨,增长6.8%。这一数字的背后,是新技术的助力。
宁夏位于北纬38°,是名副其实的黄金奶源带。每天一早,在宁夏石嘴山的这家智能化牧场里,“饲养员”——5G智能饲喂机准时开始工作,配料、拌料、投料,全程都是智能化操作。为了让奶牛吃得好,产出更优质的奶,这些由专业营养师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奶牛所需营养成分搭配好的“美餐”,会按照电脑设定的路线,被精准地推送到奶牛的嘴边。
宁夏某牧场饲喂系统负责人 王新文:(以往)工人的第一是工作量大,第二是工作要求不严谨,造成物料的添加不准确。所以用上这套智能设备以后,所有的物料添加都有数量控制,而且可追溯。
投完料以后,为了让奶牛随时都能吃到新鲜的饲料,保证采食量,每过一小时,推料机还要进行一次推料。牛舍里,通过智能系统的控制,温度高了风扇就会开启通风、夏天还有喷淋器进行喷淋降温,奶牛们想按摩了还可以蹭蹭自动的牛背刷。
总台央视记者 陈烨炜:这里每头奶牛的耳朵上戴有两个耳标,这相当于它们的身份证,记录了包括出生年月、生过几个宝宝等信息。在它们的脖子上还套有一个项圈,记录了包括它们每天走的步数、心跳、体温等等的信息。
通过穿戴的智能设备,奶牛们的反刍量、产奶量、食欲、睡眠、呼吸频率等信息都会被一一纪录,牧场工作人员可以根据数据判断奶牛的身体状况,进行相应处理,保证奶牛的健康以保证牛奶的品质。
在挤奶区,我们看到奶牛正排着队步入自动挤奶台,挤奶过程中,奶量、流速等数据都会实时传输到“智慧化牧场”养殖管理系统平台上。
智能系统通过对奶牛的挤奶间隔时间、挤奶量的监测等,会自动识别奶牛的状态,进行挤奶区出入的自动放行。
依托先进的数据采集设备、信息传输平台及物联网系统,这家牧场建立起了覆盖养殖场各个角落、每天24小时监测、记录数据的智慧化综合运维管理系统,最大程度上保证牛奶品质。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宁夏奶牛存栏83.69万头,同比增长19.2%,增速连续4年居全国第1位。依托国家黄河绿洲奶产业集群、奶业生产能力提升整县推进等重大项目,宁夏重点打造白土岗、五里坡等8个奶牛养殖基地,建成规模养殖场355个,规模化养殖比例9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
农业农村部“十四五”奶业竞争力提升行动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将进一步支持养殖场开展"智慧牧场"建设,推动基于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的智能统计分析软件终端在奶牛养殖中的应用,实现养殖管理数字化、智能化。
智能化打造奶业生产“加速度”
智能技术的运用,不仅降低了人力成本,还提高了生产效率。借助新兴技术,宁夏奶业产业化发展的势头强劲,截至去年底,宁夏奶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704亿元,同比增长15.4%。
在宁夏吴忠的金积工业园区,走进牛奶生产车间,一个个巨大的储料罐、一条条长长的管道伫立在眼前,在这里,智能网络覆盖了各个生产环节,中控室里,几名技术人员正在全神贯注地注视着电脑,按照电脑提示,他们轻点鼠标,就能完成大部分工作。
宁夏某牛奶工厂生产主管 南亚龙:从屏幕上的布局就能看到设备的每一个位置,同时有很多参数供操作人员去监控。比如说我们这个罐里面有多少牛奶,现在目前从储存的时间,以及目前的一个状态。
从把鲜奶收集到奶仓到生产出牛奶,生产全过程不见一滴奶,在这里,每天53条生产线高速运转,日处理鲜奶达到了4700吨。
得益于数字化管理,牛奶的前处理过程中通过引入先进设备,超高温瞬时灭菌、均质、膜过滤、脱脂等一系列工艺都可以“自动”完成加工。
总台央视记者 陈烨炜:在这里,牛奶瓶的吹瓶和牛奶罐装几乎是在同一时间进行,这样的操作减少了瓶内壁和空气接触的时间,最大程度保证了牛奶的新鲜。
灌装机以每分钟近千瓶的速度完成牛奶的灌装,一瓶瓶牛奶飞快地在流水线上掠过,灌装最后的环节,操作员还要随机进行抽检。
宁夏某牛奶工厂灌装机操作员 范利飞:我们所检测的数据主要有测检测瓶子的耐压以及瓶盖的扭力,检测的内压是为了检测瓶子内氮气,保证牛奶的新鲜度。
抽检后的牛奶瓶排着队经过喷码机打码,一串数字,让产品的“前世今生”一清二楚。随着灵活的机械臂快速将灌装好的牛奶装放到包装箱内,通过自动化封箱器封箱后,就转入自动码垛环节,码垛完成后直接送入成品库房。
生产线高转运转下,这里每秒生产成品牛奶可达到14瓶,每天产量265吨。全自动化生产线实现了牛奶生产的全程“加速度”。
据了解,目前,宁夏已经形成了以知名乳业龙头企业为引领,当地12家“宁字号”乳品企业为基础的高端乳品加工业发展新格局。截至去年底,宁夏乳制品加工产能突破1.5万吨大关,居全国前列。
“一杯奶”如何助力乡村振兴
不断延展的奶业产业链条,也正在带动更多的养殖户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宋旭升是宁夏吴忠市这家奶牛养殖场的饲养部饲喂组长,十多年前,他家还住在宁夏固原毛套村,全家6口人靠着仅有的几亩地生活。
宁夏某牧场饲养部饲喂组长 宋旭升:好一点的话,一年一亩田收入六七百,要是干旱的话,一年下来也就没啥收成。
2012年,宋旭升一家通过移民搬迁搬到了宁夏中宁县,经人介绍到了吴忠这家牧场从事饲喂奶牛的工作,如今他的年收入达到了六七万,在城里不仅买了车还买了房。
奶牛牧场不仅为周边村民提供了稳定的就业,还通过流转当地村民土地种植饲草,让土地集约化、规模化利用的同时帮助村民增收。
某奶企牛奶科学研究院畜牧工程师 胡吉图:现在我手上拿的这个是玉米青贮,玉米青贮是奶牛的一个很重要的粗饲料,我们需要一个大面积的耕地(种玉米)。
张彦存是这家牧场的挤奶工,2017年,她所在的青铜峡市立新村与牧场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她家十亩地,以每亩地950元的价格流转给了这家牧场,如今,夫妻俩不仅在工厂有了稳定的工作,每年还能拿到土地流转的收入。
宁夏恒林牧业挤奶工 张彦存:(以前)要打工养家糊口,以前种的那点田只能解决个温饱。现在这边厂里收入挺高,(还有流转)一亩地,每年950元,挺好的。
现在,在宁夏,当地的牧场还通过托管奶牛养殖帮扶生态移民、收购村民种植的青贮玉米、以养殖业带动种植业,发展观光旅游,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方式,为当地村民带来了直接和间接收入。
按照农业农村部“十四五”奶业竞争力提升行动规划,“十四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引导产业链前伸后延,推进奶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饲草料种植和奶牛养殖配套衔接,并吸引金融、社会资本投入。打造一批奶业竞争力提升项目,加快奶业振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