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访谈丨专访蒙古国总统呼日勒苏赫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02-25 09:17

关注国际焦点,洞察世界风云。说起蒙古国,大家可能立刻就会想到那三万只羊,还有那段“羊来茶往”的佳话。事实上,中蒙的友谊也绝不仅仅如此。中蒙山水相连,4700多公里的边境线让蒙古国成为中国搬不走、金不换的好邻居。2014年,习近平主席访问蒙古国时就曾这样说:“亲戚越走越近,朋友越交越深”。未来两国会如何携手实现发展之梦呢?一起走进今天的《高端访谈》,对话蒙古国总统呼日勒苏赫。

李曈曈:总统先生您好,欢迎您来到北京。这是您就任总统之后第一次来到北京,也是第一次来访华。上一次(2014年),习主席访问蒙古国的时候,他曾经把那次出访描述为是一次“走亲戚式”的访问。那您会怎么形容您的这次出访?

呼日勒苏赫:首先很高兴能够受邀参与贵台的访谈节目。我想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向友好的中国人民致以诚挚的问候,你好。蒙中两国有4700余公里边境线,是山水相连、有深厚传统友谊的永久邻邦。此次我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邀请对贵国进行国事访问,这也是我就任蒙古国总统以来首次访问贵国。习近平主席和我是老朋友,早在2011年我们首次相识,当时习近平主席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副主席。我与习近平主席结识的这十几年期间,就两国关系、合作等问题一直保持着密切沟通。我深感此次访问如同到亲密的朋友家做客。

李曈曈:刚才您也提到了,您与习主席都是十多年的老朋友了,而且其实你们两位刚刚见过面,三个月内已经是两次会晤了。

呼日勒苏赫:是的,2022年9月份我们在撒马尔罕举行会晤,在撒马尔罕举行会晤期间,就加强关系、推进合作以及落实好蒙中俄经济走廊建设、铁路建设、天然气管道过境铺设、公路建设项目、加强能源领域合作等问题交换了意见。此次访华期间,我们就进一步提升蒙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扩大经济贸易领域合作、推进新时代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化战略互信、推动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迈上新台阶等问题深入坦诚地交换意见,会谈在亲切友好的氛围中进行。我认为,此次访问期间举行的会谈、发表的联合声明、签署的一系列双边合作文件对发展两国关系、加强务实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李曈曈:我还记得习主席在访问蒙古国的时候,他曾经用“有良驹不畏路远,有益友不畏艰难”这样的一句话,去形容中蒙关系。在过去三年的抗疫合作当中,我们确实看到了中国跟蒙古国这种患难与共的感情和互相帮助的感情和特殊的友谊。您怎么看待中蒙关系和中蒙之间这种特殊的友谊?

呼日勒苏赫:是的,蒙古国也有一句谚语,“邻里心灵相通,命运与共”。作为邻国,我们地缘相邻,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我还记得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访问蒙古国期间说过上述谚语。我们两国百姓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是确保两国关系发展的基础。蒙古国与中国贸易关系十分密切,蒙中贸易总额占蒙古国对外贸易总额的60%到70%。同样,我们也(从中国)进口大量的货物。我们一致同意不断扩大经济贸易领域合作,我们曾提出将蒙中两国双边贸易额提升至100亿美元的目标,现已突破100亿美元。这次我和习近平主席在会谈中商定,力争早日将两国贸易额翻一番,提升至200亿美元,拓宽合作领域,尤其加强经贸合作。我们一致认为蒙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断深化发展符合两国民众,包括企业的根本利益。此外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蒙古国政府投资合作发展纲要》,这是我们两国政府间关于加强投资合作的重要文件,也为我们指明了今后合作发展的道路和方向。我们将在这些重要合作文件框架内进一步发展两国关系,推进各领域合作。

李曈曈:前不久中共二十大已经胜利闭幕了。蒙通社也一直对中共二十大进行了非常多积极的报道,其中就重点提到了比如中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到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还有人才强国战略。您对于二十大成果有什么样的理解?尤其是对于中国式现代化,您的解读是什么样的?

呼日勒苏赫:是的,中国共产党实现了自己提出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已成为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大国之一,成功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所以说中国共产党已经历史性地成功实现自己提出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今正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蒙古国相信,中国共产党完全有能力实现这个宏伟目标。我谨再次祝贺中共二十大胜利召开,习近平主席再次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郑重选择。我认为这有利于保障国家的稳定与发展,落实中国共产党的重大决策部署,兑现对人民作出的承诺。

建交70多年来,中蒙关系快速发展,为中国周边外交政策写下了生动注脚。

1959年,雅尔玛格大桥连接起图拉河两岸,成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援建蒙古国的标志性工程;就在它的东侧,2018年,一座新的立交桥拔地而起,这个“一带一路”倡议同蒙古国“草原之路”倡议对接的标志性项目,更成为两国友谊不断深化、合作惠及民众的生动例证。

就在2022年9月,蒙古国首条重载铁路塔旺陶勒盖煤矿至嘎舒苏海图口岸的铁路线建成通车,大大增强了蒙古对华以及经中国港口向第三国出口矿产的能力。在开通仪式上呼日勒苏赫表示,这条铁路将成为蒙古国未来发展的催化剂。

李曈曈:我注意到前不久,您还参加了一个蒙古国自主建造的重载铁路的开通仪式。在这个仪式上,我注意到您非常激动。您说这是一条发展之路、投资之路和机遇之路。

呼日勒苏赫:的确如此,嘎舒苏海图铁路对于蒙古国来说具有战略意义,是蒙古国自主建设的用来运输煤炭的铁路。除此之外,杭吉铁路也刚刚建成通车,全长约230公里。换句话说,目前蒙中两国跨境铁路有三条,除了扎门乌德——二连浩特以外,还有不久前投入使用的杭吉铁路和嘎舒苏海图铁路。

李曈曈:在2014年的时候,蒙古国当时提出了一个“草原之路”倡议。这个倡议跟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也是有高度的契合点的。所以,2014年之后这两大倡议就对接了。倡议对接之后对蒙古国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我觉得您肯定是最有发言权的。

呼日勒苏赫:说得没错。我们要推动将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同蒙古国的“草原之路”发展战略对接。这不仅有力促进我们双边合作关系,还有力推动区域发展,巩固各国合作关系,为实现我们提出的远大目标,推进重大建设项目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所以对于“一带一路”倡议,蒙古国一直表示支持,并愿意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内与各方开展合作。2022年9月份在撒马尔罕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期间,蒙中俄三国元首举行会晤,并正式启动蒙中俄经济走廊中线铁路升级改造,商定积极推进中俄天然气管道过境蒙古国铺设项目。这些都是重大项目。除此之外,我们就推进途经蒙中俄三国的跨境运输亚洲公路网建设、能源合作、连接蒙中两国的铁路接轨、口岸通行能力提升等问题达成了广泛共识。我坚信双方达成的共识,不仅为两国务实合作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区域各国经济发展传递了积极信号。

李曈曈:您也首次提出了要“种植十亿棵树”这样一个计划,当然最近几年其实中国也在践行绿色低碳的发展。您觉得在这个领域未来中国跟蒙古国之间有什么样的合作前景?

呼日勒苏赫:我们认为自然万物皆有生命。蒙古国人将大地称为“母亲”,将苍天称为“父亲”。我们应该敬畏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如果不爱护自然环境,将对人类生存产生极大威胁。因此人类保护生态环境非常重要。如果蒙古国自然环境持续恶化,将会对中国产生负面影响。近年来,蒙古国出现的沙尘天气是由自然因素造成的。强沙尘天气会破坏地理环境,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我们应到沙尘暴源地植树造林,而主要源地就是在东亚内陆国蒙古国的荒漠化地带。为保护大自然,我倡议全民种树。蒙古国人常说,“水是生命之源,树是水的卫士”。为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也应多植树造林。我作为蒙古国总统,提出了“种植十亿棵树”计划,倡议全国人民在十年之内种植十亿棵树。目前,该计划已全面启动,并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积极响应。中国也在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力争10年内种植、保护和恢复700亿棵树,现已取得显著成效。中国的绿色发展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蒙中两国元首同意将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同“种植十亿棵树”计划对接,共同实施合作项目。蒙中两国携手防治荒漠化等问题的同时,还应推进区域各国合作,共建命运共同体。蒙中两国以及区域各国之间加强防治荒漠化合作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共同应对风险挑战,以环境安全稳定护航区域发展,就此我们已达成共识。全球变暖、气候变化等问题是全球性问题,不只是蒙古国关注的问题,也不只是中国关注的问题。国际社会应携手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变暖、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我们应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要位置,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丽家园。

李曈曈:我刚才觉得您描述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时候非常浪漫。接下来我想跟您聊一聊人文交流。因为我看到在(2019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举行之后,陆陆续续就有很多中国当代经典的文学作品翻译到了蒙古国。还有一些科幻文学,比如《三体》,在蒙古国很受欢迎。而蒙古国《乌兰巴托之夜》这样的音乐作品在中国观众当中也非常有影响力。在人文交流领域,您未来有什么样的规划和设想吗?

呼日勒苏赫:两国保持友好外交关系、高层密切沟通之外,民间交往也是两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国年轻人很有语言天赋,很多人认为蒙古国人有非凡的语言天赋,熟练掌握中文、韩语、日语、英语、俄语、德语等外语的人不在少数。总的来说,蒙古国年轻人学习外语的热情比较高涨,可以说外语水平较高,很多人学习中文。中国的不少经典文学作品和影视剧被引进到蒙古国,蒙古国也经常在中国举办艺术展览、组织文艺演出等活动。通过两国人民之间的这种人文交流联系,增进相互了解,保持密切关系。蒙古国和中国人民都有多姿多彩的独特文化。只要两国人民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两国合作关系就会越来越紧密。这是文化艺术所作出的重要贡献。文化是人类的智慧,文化是情感的载体。我们可以通过文化交流促进民心相通,增进彼此了解、信任和友好往来。

当过兵、当过党主席、当过总理,呼日勒苏赫的工作经历十分丰富。作为当时蒙古人民党内最年轻的干部之一,他曾多次被派往美国、日本等地学习深造。

虽然早早跻身政坛,但呼日勒苏赫对文化艺术情有独钟。他的心中一直有个音乐梦。闲暇之余,他和老同学组建了一支乐队,叫安达乐队。“安达”在蒙古语中是“好兄弟”的意思,这支乐队的首张专辑就叫《安达们》。

呼日勒苏赫把自己的音乐梦想和朋友们相连,而对于国家发展的梦想,他希望蒙古国可以搭上中国朋友的发展“列车”继续前行,把蒙古国梦同中国梦、世界梦对接。

李曈曈:在对您的介绍中,我看到大部分的时候都提到您非常务实,也有非常丰富的政治经验。但是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您是一位吉他手,您非常喜欢音乐,您说您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音乐家,还想在50岁之前给这个梦想一个交代。现在这个梦想实现得怎么样了?

呼日勒苏赫:您这个提问很妙!小时候我和爷爷奶奶待的时间比较长。我父母是货车司机,他们长年在外,下乡拉货,所以我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奶奶希望我当音乐家,但我未能如她所愿。从国防大学毕业之后,我成了一名军人。但受奶奶的熏陶,我喜欢上了音乐,从小玩起了吉他。几年前我曾对发小们说,想五十岁生日时组建乐队,圆我儿时的梦。所以五十岁生日时,我组建了梦寐以求的安达乐队,开了演唱会,现场人很多,特别开心,算是给了自己的音乐梦一个交代。

李曈曈:那您愿不愿意在这里跟我们分享几句您的音乐作品?比如您填的词。

呼日勒苏赫:现在主要是年轻人在经营我的乐队——安达乐队,下次带上吉他时再弹唱,我主要是吉他伴奏,唱得少。我为老同学们写了一首歌词,歌词大意是“少年时光的朋友,是我永远的安达(好兄弟),梦想从未放弃……”我的乐队发行了专辑,这首歌还挺受欢迎。这是我专为朋友们写的,我小时候那些伙伴如今依旧亲密如初。

李曈曈:除了音乐之外,我也知道您还非常喜欢体育运动。像摔跤、骑马,您也很喜欢滑雪、骑越野摩托。我想不论是体育还是音乐,它给您这么多感官上的享受之外,其实更多的可能还是给您心灵上的一些触动。它们给了您什么样的另外的思考角度呢?

呼日勒苏赫:说得没错,身体健康说明心理健康,身体健康也说明思想健康,所以我倡导年轻人加强体育锻炼。体育锻炼不仅让人强身健体,让人更加专注、变得思维敏捷,还提高人的抗压能力,翻倍提高工作效率。我从小就爱好极限运动,比如摩托车比赛,还滑雪。我觉得当初要是走职业运动员道路,应该也会成为一名不错的运动员吧。但是我没走那条路,现在只能欣赏体验了。我选择了政治,我也在自己选择的这个领域加强锻炼呢。

李曈曈:那您现在还经常运动吗?

呼日勒苏赫:我没有放弃运动,还在坚持锻炼身体。没有比在高速路上骑摩托车更幸福的事了,只有骑过的人才能体会到那种飒爽。

李曈曈:看来您真的非常享受。也因为您的选择,让世界上多了一位政治家,少了一位优秀的音乐家和优秀的运动员。刚才您描述您梦想的时候,我觉得您真的充满了幸福感。那您对于您的国家未来发展的梦想是什么样的?

呼日勒苏赫:我坚信蒙古国会发展成为繁荣富强的国家。今天的蒙古国与20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包括能源、基础设施、医药卫生、社会、教育等领域。蒙古国是发展中国家,但再过10到15年,蒙古国将成为经济发达的国家,对此我充满信心。为此我们需要付出辛勤劳动,需要出台正确的政策,保持稳定的投资。同时,需要加强区域合作和邻国之间的经贸合作,这样蒙古国才能兴旺发达。

李曈曈:最后我们再来说一说更大一点的梦想。习主席曾经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而全球发展倡议也是跟蒙古国的“新复兴政策”进行了对接。您怎么看这两大倡议的意义?或者说,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这两大倡议当跟“新复兴政策”对接之后,这也是中蒙的战略梦想和世界梦想的对接?

呼日勒苏赫:是的,我赞同。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幸福生活是每个人、每个国家的追求,这是人们共同的梦想。我们认为,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完全符合全球各国人民共同的愿望。我们从多方面研究、探讨过,因此蒙古国持支持态度。这两项倡议为全球和平、安全、发展作出了贡献。

李曈曈:好的,总统先生,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专门抽出时间来接受我们的专访。也祝福您,祝福您的祖国。

呼日勒苏赫:在此向中国人民致以最美好的祝福。

在今天的采访中,我发现“发展”和“梦想”其实一直都在贯穿始终。无论蒙古国总统他本人的音乐梦想,还是他对于国家发展的梦想,还是中蒙战略梦想的对接,千千万万个梦想汇聚在了一起,构成了发展的目标、也成为发展的动力。在这里我们也非常期待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实现新发展。

总策划丨慎海雄

总监制丨李挺

监制丨陈杰

总制片人丨潘林华 严敏

制片人丨阴丽萍 程越

执行主编丨葛倩

记者丨李曈曈 卢星海 张昀

摄像丨路一鸣 李向伟

策划丨高雨杉

编导丨董媛 宗帅 胡炜炜

外联丨韩硕 庄莹

配音丨姚宇军

翻译丨萨仁图雅

策划支持丨亚太总站 亚非中心

新媒体丨王珈 杨斯童

技术监制丨赵雪松

后期主管丨秦卫华 赵辛

后期制作丨李昊 郝元翰

音编丨刘佳彤

技术支持丨张文郁 张潇 诸葛明

鸣谢丨中国驻蒙古国大使馆 蒙古国驻中国大使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