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金腰带”腾飞襄阳城 ——写在襄江大道(东西轴线工程)全线通车之际

襄阳日报 2023-02-24 10:22

挑灯夜战建设襄江大道。

襄江大道东津段。

襄江大道樊城段。

全媒体记者 沈明晶 通讯员 楚罗峰 陈鑫

通达则地盛,地盛则繁华。

翻开襄阳城市地图,襄江大道(东西轴线工程)如同一条“金腰带”穿过城市北部,将樊城、鱼梁洲和东津新区连为一体,成为贯通城市东西的交通大动脉。

2月24日,襄江大道全线通车,全程不设一个红绿灯,是襄阳首条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快速路。它的建成通车,不仅改善了城市交通,让襄阳迈入立体交通新时代,更拓展了城市空间、提升了城市能级,成为推动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抢抓机遇 实施史上投资最大的城建项目

城市建设,道路先行。近年来,按照“一心四城”城市总规要求,襄阳城区逐步向东扩展,东津新区成为和襄城、樊城、襄州一样具有同等地位的城市片区。

然而,由于河流和铁路的阻隔,老城区到东津的交通甚为不畅,虽然政府先后修建了东津大桥、六两河大桥,但是商贸发达的樊城片区缺乏和东津新区的直接联系通道,迫切需要一条东西向的交通大动脉。

从樊城建设一条快速路到东津,需要两次穿过汉江,建设里程超过27公里。面对如此重大的工程项目,建设资金从何而来?成为摆在项目建设的第一道“拦路虎”。

“当时政府财力非常有限,一年城建资金投入也只有10亿元左右,实施一个百亿元城建项目,这对很多人来说几乎不敢想象。”市住建局工程科科长汪洋回忆说,为了解决资金难题,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住建、发改、财政等部门解放思想,率先尝试当时国内才开始试行的PPP模式,借助社会资本、银行资本、企业资本来实施。

汪洋说,PPP模式在当时是一件新事物,他们一方面学习政策文件,向上级主管部门咨询,积极准备资料申报;另一方面和央企、国企、银行对接谈判,寻找合作伙伴。

最终,经过不懈努力,东西轴线工程项目成功入选财政部PPP示范项目,由政府、企业共同出资组成运营公司申请贷款,成功解决资金难题。

2017年11月26日,襄江大道正式开建,成为我市目前投资最大的市政基础设施PPP项目,在襄阳城市建设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攻坚克难 创造多个市政工程之最

襄江大道西接襄荆高速,沿中原西路经大李沟、清河路,上跨焦柳铁路,两过汉江,经鱼梁洲、东津新区,东接东外环,全长约27公里,分为东津段、鱼梁洲隧道、樊城段。

全程跨越九个主要路口,穿过两大新老城区,三跨大李沟,在城市主城区建起一条高架桥……负责襄江大道(樊城段)项目的一线建设者们在建设之初就面临众多难题。

大李沟是重要的排洪通道,沟内桩基开挖施工会对环境造成影响。为保护大李沟的自然生态与调蓄能力,市政府投资工程建设管理中心组织河道管理部门、设计施工单位创新施工技术,选择少支点施工工艺,减少桩基、围堰施工等工序对河道的损坏,将环境影响降至最低。

作为中心城区首座跨铁路转体桥,施工单位在襄江大道跨焦柳铁路桥转体时采用全国领先的“非对称全钢结构独塔单索面斜拉桥+盖梁中央转体施工”工艺,保障大桥顺利转体。

鱼梁洲隧道是千里汉江第一条公路隧道,也是华中地区首条内河沉管隧道,被誉为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的“内河重制版”,在建设时严格遵循生态环保原则,实现了国内首条沉管隧道建设全产业链国产化,在浇筑、焊接、铺设等七大领域实现国内首创。

“第一个是世界最大规模千米双轴线沉管预制干坞;第二个是国内最大规模临江超厚砂卵石强透水地层超深超大基坑;第三个是国内最大规模超深格型地连墙岸堤防护结构。”襄江大道鱼梁洲隧道项目经理孙晓伟说。

沉管与沉管的对接是施工的关键工序,通常采用止水带进行粘接,实现“滴水不漏”,保证百年寿命。然而,止水带的生产技术此前一直被少数国家垄断。

为攻克技术难题,项目建设团队借鉴港珠澳大桥沉管经验,积极与国内厂家开展合作,经过23轮试验,成功攻克国产止水带难题,所有性能全部达到国际标准,满足100年使用要求。

据了解,鱼梁洲隧道在建设过程中,有7项技术经验国内首创:国内首次采用移动工厂法整体式沉管全断面顺序浇筑工艺、世界首次采用无焊接装配式端封门结构、国内首次采用国产GINA止水带、世界首次采用先铺卵石基础工艺、国内首次采用全漂浮式整平船进行水下基床铺设、世界首次采用柔性压载水袋进行管节压载、国内首条陆域最终接头不设止推构造的沉管隧道。

全力冲刺 跑出工程建设“加速度”

襄江大道途经多个关键路口,每天人流、车流量非常大。在住建、交警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施工单位提前谋划,采取倒边施工以及夜间合龙的方法加快工程进度。

在跨铁路施工过程中,市住建局多次主动对接武汉铁路局,协调市烟草公司拆除宝晖酒店作为施工场地,帮助施工单位解决了众多难题,最终让大桥实现“华丽转身”。

2021年“十一”前夕,为加快工程建设,市住建局、市政府投资工程建设管理中心在施工现场举行“大干100天、攻坚保贯通”誓师大会,掀起大干100天的建设高潮。

“我们组建了一个‘百日攻坚’微信群,会集项目、监理、施工、城区政府、市直部门、管线、社区等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人,每天发布工程进度及需要政府帮忙解决的问题,住建部门做好统筹、协调、监督。”市住建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许晓林说,住建部门采用“线上+线下”的双调度方式,加强与参建各单位的沟通联系,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确保襄江大道樊城段按时通车。

在襄江大道樊城段建设过程中,建设者们日夜奋战,克服汛情、季节施工等影响,解决沿线房屋征拆、管线迁改等难点问题。据不完全统计,襄江大道樊城段综合管线迁改89公里,改造雨污管网16公里,架空线缆入地60公里。

在鱼梁洲隧道建设过程中,住建部门迎难而上,积极主动与地方政府对接,寻求解决方案,会同鱼梁洲管委会完成36户房屋征迁;会同污水处理公司、中环水务、襄电集团等单位现场踏勘研究转迁方案,顺利解决截污干管、自来水管、高压线路转迁,让隧道建设水上、水下、管内、管外作业“齐头并进”。

“进场3天完成路基清表,50天完成桩基施工,45天完成钢栈桥施工,120天完成预制箱梁架设,成功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完工、当年贯通。”市住建局四级调研员汤启勇说,为加快东津段工程进度,市住建局派出专人吃住在工地,和施工团队一起现场办公,协助施工单位推行“大平行、小流水”的施工模式,让两年工期缩短为一年,创造了襄阳市政工程建设新速度。

提升城市能级 打造一条发展景观轴线

交通引领着城市的发展。市委、市政府要求,要重视和加强城市综合交通路网建设,规划建设好城市快速路,加快构建内畅外快的城市路网,真正让老百姓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襄江大道不仅是一条交通轴线,也是一条景观轴线。在规划建设之初,住建部门就从设计入手,充分应用水、光、电等信息技术,全力打造“襄阳美丽大道”。

建造最美道路。“桥墩借鉴的是襄阳古城圆拱形城门造型,与襄阳厚重的城市历史相得益彰。”襄江大道樊城段桥梁设计师黄强说,襄江大道全程高架桥,在设计桥墩时融入多种襄阳元素,沿线的雨水、污水井盖融入古隆中、米公祠等景点文化元素,凸显襄阳文化特色,此举既降低了工程造价,还达到了结构统一、造型美观的效果。

配套最美绿化。襄江大道绿化设计以植物色相的变化形成七彩“水”韵,选用适于本地生长的香樟、红叶石楠等,营造适地适景、季相变化的园林景观,在高架桥平交口区域桥墩增加立体绿化景观,桥墩设置攀爬网,种植攀爬植物,通过花境小景提升景观效果。

营造最美夜景。襄江大道桥面全线安装节能路灯,桥架选用襄阳本地企业的产品,将高架桥与景观照明融为一体。夜幕降临,襄江大道成为城市最美的风景线。

据了解,襄江大道在建设过程中,优先选用襄阳产的混凝土、沥青、钢材、管材、路缘石等十几种产品,有力带动襄阳建筑业发展。

市住建局党组书记、局长汪厚安表示,下一步,住建部门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内环提速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步伐,以“一天都不耽误”的紧迫感大抓项目,奋力夺取一季度“开门红”、全年“满堂红”,不断提升城市能级,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刷新城市“颜值”,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为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