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齐一璇、许文秀 通讯员李季、周一敏、杨萍、景纯)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由武汉大学附属学校、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举办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思政之声育新人”大中小思政一体化研讨活动于2月13日在武汉大学第一附属小学举行。
大中小思政一体化研讨活动。学校供图
此次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恩施市芭蕉民族初级中学、恩施市芭蕉侗族乡白果树小学、恩施市高旗实验小学、恩施市三中、丹江口市第一中学、武汉市新洲凤凰初级中学以及西藏山南市东辉中学的教师代表“云端”参会。
会上,结合思政课各学段课标要求、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特点,来自武汉大学大中小不同学段的思政教师代表,依次进行教学展示,展现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使命。
大中小思政一体化研讨活动。学校供图
思政教师代表教学展示。学校供图
武大一附小思政教师杨欢以“唯改革才有出路”为题,以小岗村土地改革为切入点,播放小岗村改革前后的视频触发学生思考改革的重要意义,项目化学习任务“家长眼中的改革开放”“祖孙三代比童年”及课后拓展活动的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做到了思政课“接地气”。
武大二附小思政教师涂文俊执教《科技托起强国梦 吾辈争做追梦人》,以“二十大”报告中建设科技强国的内容为出发点,以手机芯片为例,学生化身小记者采访信息领域的专家,引导未来的建设者们思考他们可以为科技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武大外校思政教师陈炎炎围绕《我们的梦想》,以启梦、筑梦和圆梦三个环节层层递进,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视角绘制梦想数轴图,深层理解中国梦的内涵,将思政元素与知识教学有效融为一体,做到“有情而抒、有感而发、有据可依”,做到了思政课“有温度”。
思政教师代表教学展示。学校供图
武大附中思政教师袁润强以“扎根中华大地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题,从现代化的概念入手,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探究了中国式现代化和西方式现代化的异同,通过古今、中外的比较,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路径,鼓励学生立足中国实际,扎根中华大地,自觉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新时代新征程踔厉奋发,担当时代责任,争做时代新人。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师徐嘉鸿以“开天辟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题,梳理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相关史实,娓娓道出“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现场交流。学校供图
五位教师以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专题式等教学方式,让大思政课异彩纷呈。武大一附小王甜、武大外校陈梦施、恩施市高旗小学冉铮等思政教师代表发表了听课感受以及对大中小思政一体化的期待。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省特级教师孙玮表示,这次大中小思政一体化研讨活动很有意义、很及时。研讨活动呈现了比较完整的立体化课程结构,纵向衔接、相对立体,以螺旋上升的方式组织和呈现教育主题,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取舍得当,教学活动设计适契。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影响力标兵人物金筱萍老师围绕如何让思政课上得更完美的话题谈了自己的看法。金教授从课程时间的分配、课程设计的边界、从知识性和学理性的角度上好思政课提出建议。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教研室主任、正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华林飞用四句话进行总结:思政人理直气壮、思政课价值彰显、一体化交流互鉴、共同体恒常久远。同时,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八个相统一”要求进行点评。
本次大中小思政一体化研讨活动,授课教师结合思政课各学段课标要求、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特点,注重用好学生身边可知可感的生动事例和典型人物,以鲜活的语言、真挚的感情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着力增强课堂教学实效,展现大中小思政课“同向同行、育人育才”的特色。今后将更加完善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提高思政课整体质量,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大思政体系”,有效发挥思政课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重要育人作用。
合影。学校供图
附属学校党委书记朱华、校长周雅冰,武汉大学宣传部副部长谌启航、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世峰、定点帮扶办副主任陈磊以及部分思政教师代表共50余人参加了研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