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射线、零造影剂、更精准 同济医院放射科另辟新法的血管评估技术显神通 为患者谋福音

2023-02-03 12:43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毛易媛 通讯员 田娟 摄影 齐剑东)2月3日,“血管表现正常”,让菲儿(化名)父母很开心。拿着MR的诊断报告,他们急忙找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风湿免疫科的主治医师再次确认。

一年多前,家住武汉市黄陂区的14岁的菲儿,突然发现腿上有一些红色且硬硬的斑块,且不痛不痒。她清楚地记得自己没有意外地受过伤,想着可能会慢慢好转,也就没有放在心上。但9天后,斑块越来越多,且变大了,菲儿这才和父母说,被带到区人民医院的皮肤科看诊,怀疑是“血管炎”。

动脉血管是人体非常重要的通道,氧气和营养物质经动脉运送到全身的组织和器官,它是保障人体健康的核心因素之一。就如同嗓子发炎原理,动脉血管也会因受各种疾病侵犯,造成血管腔狭窄甚至闭塞,最后导致组织缺血缺氧,严重时还可造成多器官衰竭。

但是,菲儿年青青,血管怎么会发炎了?2021年10月15日,菲儿在父母的陪同下在同济医院内分泌内科住院进一步诊断,经过系统的检查和评估,最后确诊为系统性血管炎。

同济医院放射科吴刚副主任医师介绍,血管炎是一类血管被炎性细胞侵润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血管壁的炎性改变与坏死,其发病机制复杂,表现多样且无特异性。血管损伤的进展通常很隐匿,很多血管炎患者在没有缺血症状下也会发生血管损伤,所以诊断困难。直观的影像学检查对评估血管病变情况至关重要。

临床中,常规的动脉疾病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使用对比剂和X线的动脉造影技术,如CTA。但对比剂的使用会加重患者肾脏的负担,且X线的使用也是一把双刃剑,辐射剂量的约束限制了CTA在全身血管大范围检查中的应用,故主要是针对单个部位局限性的检查。另外由于造影剂会像河里的水一样瞬间流过,故一次注射造影剂也往往局限于有限部位能实现瞬间拍照(成像),若需检查多部位需要多次注射对比剂。所以CTA由于自身的局限性,没有办法一次实现全身血管的检查。早期检测全身血管有利于以血管炎为代表的全身血管受累的疾病的诊断和并发症的评估,有效提升诊疗价值、改善生活质量。

吴刚医生团队多年来专注于磁共振新技术新序列的开发与改良。一种无需电离辐射、无需造影剂、可在短时间内反复多次扫描的磁共振动脉造影(MRA)技术完美地解决了全身血管诊断难题。他们引进了心电门控的静态间隔单次激发技术并加以改良,基于血流动力学及心动周期性规律,不依赖造影剂即可获得高质量的动脉影像。其研究成果发表于Investigative Radiology、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等业内顶刊。目前,此技术已经成熟应用于临床。

随后,菲儿一直按照同济医院风湿免疫医生的医嘱规范、周期性的用药治疗,每半年进行一次的全身血管评估,病情有效控制,最后一次的复查结果,医生告诉菲儿,可以停药了,定期随访。

吴刚说,无创、直观、安全、准确,磁共振新技术不仅能获得胸部大动脉的优质影像,也能清晰显示双足、双手小动脉影像,还能用于显示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肾动脉、糖尿病血管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高,零射线,零造影剂,对身体危害小。他提醒,一旦发现皮肤红斑、口干、眼干等症状要警惕血管炎,需及时到正规医院找专科医生进行检查,以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