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企兴万村”是“万企帮万村”的行动升级,是党中央立足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实际、着眼民营企业特色优势作出的重要决策,是民营企业通过开展经营性合作、公益性帮扶促进乡村振兴的工作载体,于2021年7月全面启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应城市“万企兴万村”行动取得了哪些成绩、存在哪些问题、该如何改进?
“万企兴万村”行动推进现状
应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万企兴万村”行动,组织成立行动领导小组,制定出台《应城市“万企兴万村”行动实施方案》,以保障“万企兴万村”行动有序推进。行动推进以来,已有130家民企(含行业商会、异地商会、流动党支部)与121个村顺利对接(位于长江埠办事处、年销售额5000万元的鱼里乡电子商务与天鹅镇县河村签订框架合作协议,实现跨镇区对接),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经营性合作——引导民企将自身发展与农村发展有机结合,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民企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关系。一是提供服务,订单收购。永盛畜牧长期为基地和广大农户提供“六统一包”服务(统一提供猪苗、饲料、疫苗、药物、价格、培训,包回收),积极与农户开展订单农业合作协议。中磐粮油以核心基地做示范,与2000多户农户签订种植回收协议,订单面积5万余亩。二是流转租赁,建立基地。鲜野生态在汤池镇方集村流转土地1700亩,建成“汤池稻鳖”标准化示范区基地、果蔬种植区、农事体验区、亲子休闲区、食疗养生区、乡村民宿区。葛蓬岗流转土地3680亩,建成集小龙虾养殖、生态稻谷种植、水果蔬菜采摘及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农业观光示范园。三是就业安置,带动发展。行动以来,民企共投入3.06亿元新(续)建产业项目27个,带动农户1027户、助力转移农村劳动力3391人。
公益性帮扶——引导民营企业继续弘扬“义利兼顾、以义为先”光彩理念,回报家乡、回馈社会,积极参与各项社会事业,“万企兴万村”行动推进以来共开展助农助医助学助困等公益性帮扶66次,捐款(含捐物折算)共计2392万元,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刘宝林,湖北富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仁宗获评孝感市“公益事业之星”荣誉称号;服务回乡创业项目26个,海山电商园被评为省返乡创业示范园,星火(应城)化工、葛蓬岗生态农业负责人获评孝感市“回归创业之星”,荣光油茶、春华养生豆皮负责人获评孝感市首届“青年创业先锋”。
主要做法
开展“凝心民企行”活动。走访企业103家(次),了解企业经营、流转土地、增加村集体收入、转移农村劳动力等情况及存在的主要困难问题,为企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出谋划策;受理我市民企在省工商联“联企e站”提交的相关诉求96件,处理率、回访率、满意率100%。
开展“暖心营商行”活动。精选责任心强、业务能力强的6名律师通过应城通“律师在线”专栏为民企提供公益服务700余次;举办“企业经营中常见用工风险与合同风险防范”法律讲堂活动,助力企业合法经营、健康发展;主办“‘就’在民企,‘职’向未来”招聘月活动,入驻企业161家,发布岗位526个,达成就职意向653人;积极促进银企对接,农发行、农行共投放涉农贷款11.4亿元。建成“蒲城凝心社”商圈统战基地,精心设置“筑·思想之基”“听·资政之声”“汇·农企之粹”“践·公益之举”“聚·蒲城之光”“凝·社员之心”六大块板,为非公企业人士搭建共享互动空间;在基地举办“万企兴万村”新媒体人才培训班五期、结业543人。
开展“聚力招商行”活动。通过以商招商、商会招商、会员招商等多种途径开展招商活动,共接待客商16批次。今年7月,引进总投资1亿元的田园之芯生物抗氧化质项目——助力乡村振兴项目在陈河镇成功签约;9月,项目在该镇彭万村开工建设。项目成熟后预计可带动农户500户以上。
存在的主要问题
部分镇村推进偏缓,工作进展不平衡。多数乡镇可按实施方案要求、时间节点完成各项行动任务,保证工作有序推进。但少数乡镇工作统筹安排不够,对“万企兴万村”行动的重要作用宣传不够,推进缓慢。
约束机制建设偏软,利益联结不紧密。相关部门、乡镇在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利益分配机制时,往往忽视了利益约束机制的建设,龙头企业与农民签订的契约稳定性不强、约束力不足现象较为普遍。
多数企业效益偏低,带动效果不明显。受新冠肺炎疫情及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多数企业较以往存在更大的困难,参与热情也受到影响。
商会建设总体偏弱,作用发挥不充分。已有异地商会(含分会)仅6家,经济发达地区异地商会发展总体偏少;商会建设发展参差不齐,个别商会班子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
对策与建议
(一)健全行动管理制度,增好民企兴村之效
建立“万企兴万村”行动定期联席会议制度,每半年召开一次成员单位联席会,听取工作汇报、分析存在问题,推进活动有序开展;制定考核细则,纳入市乡村振兴考核项目,督促行动有效开展;建立工作奖惩制度,大力宣传行动中好的经验与做法,每年对大力参与行动、成效明显、带动示范作用好的民营企业予以表彰,并在金融贷款、项目支持、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和倾斜。
(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赋好民企兴村之能
加强对龙头企业的监督与指导,通过合法形式约束龙头企业行为,对其经营业务和财务信息进行考查审计。完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发布信用“红黑榜——建立农业信用信息分类管理及应用制度,出台农业市场主体信用分类管理办法和农业失信行为惩戒办法。建立优质主体推荐制,指导各地梳理农业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农业市场主体相关信息,择优向金融机构推荐,让诚信度高的主体可以获得更多的信贷额度。突出土地流转、征地补偿、农民工维权等重点,大力开展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的法律素质,引导其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遵纪守法、依规行事。
(三)多措并举助企纾困,筑好民企兴村之基
充实完善本地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名录库、供需对接平台,制定常态化跟踪服务机制。加强部门联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资源共享、形成合力,继续深入开展“联企业、送政策、解难题、稳主体”帮扶活动,推动各项助企纾困政策落地见效,协调解决企业发展困难,进一步提振企业发展信心,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针对性地协调金融机构为村企合作提供资金支持,切实发挥非公有制经济投诉服务平台作用,进一步畅通企业诉求渠道,提供高效便捷服务。
(四)充分发挥商会作用,开好民企兴村之源
引导商会积极投身“万企兴万村”行动,充分发挥资金、技术、市场、管理、产业等方面的优势,以项目回归、技术回归、资金回归、产业回归等多种形式,与乡村振兴有效对接。优选一批商会企业家担任乡村振兴重点村“名誉村长”,带头进行农产品消费推广服务,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拓展市场空间,带动就业、助销特产,使其切实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表彰奖励在“万企兴万村”行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激励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开拓进取、拼搏实干,确保高质量推动“万企兴万村”工作落实。
(作者单位:应城市工商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