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市政府民生十件实事完成情况新闻发布会现场。
周冰
张耀辉
刘超
秦双斌
李宏志
生活垃圾分类更方便
建设完成191个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投放收集点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张嫚)1月10日,我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2022年市政府民生十件实事完成情况。市城管执法委副主任周冰通报“在市区建设100个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投放收集点”项目圆满完成,并且超额完成91个。
周冰介绍,截至去年12月底,市区191个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投放收集点已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超额完成建设任务91个。其中,襄城区计划建设30个,实际完成44个;樊城区计划建设30个,实际完成47个;高新区计划建设15个,实际完成23个;襄州区计划建设20个,实际完成35个;东津新区计划建设4个,实际完成41个;鱼梁洲开发区计划建设1个,已建成。
市城管执法委坚持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以推动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投放收集点升级改造为抓手,巩固生活垃圾分类成效,改善居住环境面貌,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制定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投放收集点“八个一”建设标准,即:一处封闭式生活垃圾收集投放点,一套数量配比与垃圾产生量相适宜的分类收集桶,一个洗手池,一台灭蚊灯,一套除臭设施,一个摄像头,一个宣传栏,一个责任公示牌。每个收集点要求占地8-12平方米,且具备完善的通风、通电和上下水设施。
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在升级改造过程中,统筹考虑小区环境、地貌、功能布局等,做到“一小区一方案、一环境一特色”。坚持简便易行、实用与人性化兼具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在部分投放点增设非接触式感应投放口、满溢报警、语音播报等功能;在部分投放点增设兑换设备,引导居民通过正确分类投放积累个人积分,兑换生活物资。坚持以点带面、示范引领,推广东津新区打造翰林苑小区分类示范投放收集点的建设经验,形成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
为解决居民“不会分、投不准”的难题,襄城区、东津新区配备垃圾分类督导员,实行“先培训、再上岗”,引导居民养成正确分类投放的习惯,切实提升居民分类投放的准确率。
已完成升级改造的小区,分类投放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有效解决了过去分类投放收集设施数量不足、功能不全、容量不够、异味扰民等问题,居民分类投放的积极性明显提升,主动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行为习惯正有序养成。
灵活就业服务更温暖
建成零工总场1个、零工分场11个、零工驿站63个 “襄阳零工之家”上线运行,实现线下线上服务全覆盖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徐勇 通讯员李明)1月10日,我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2022年市政府民生十件实事完成情况。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耀辉就零工市场建设情况作了介绍。
目前,全市已建成零工总场1个、零工分场11个、零工驿站63个;“襄阳零工之家”上线运行,并完成与“湖北政务服务网”“鄂汇办”“i襄阳”的对接,实现线下线上服务全覆盖。
为建好零工市场,人社部门确定了“一网覆盖、多极联动、全域共享”的建设思路,打造“一网两端”智能系统,实现“一机在手,找事不愁”,市级总站、县级分站、乡级驿站联动,完善人力资源、用工需求、权益保障三大机制,推行“三大机制”共建共享。
为把工作做实做细,人社部门推出了“三聚焦”工作举措。聚焦目标用力,制定襄阳零工市场建设工作路线图,实行驿站建设月报统计,不定期组织召开现场会,形成“最佳实践分享和最具问题聚焦”的工作方法,推动零工市场高效率建设。聚焦选址用心,紧贴市场需求、群众诉求和现实要求,将零工驿站延伸到市场、植入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融入红色驿站和职工户外驿站,实现零工就地就近就业。聚焦服务用情,着力打造“全链条”就业服务,在劳务维权方面,设置法律咨询“义诊台”,开通12348法律服务专线,放置劳务协议范本,不定期聘请律师到驿站答疑解惑;在业务培训方面,建设零工技能提升文化墙,摆放焊工、水电工等专业书刊,定期开设技能培训小课堂;在生活保障方面,设置微波炉,提供Wi-Fi共享、热水供应等便民服务,全力打造有温度的“零工之家”。
襄阳零工市场建设经验被国务院第八督查组、人社部和省人社厅高度评价,并在全省率先立项零工市场服务规范湖北省地方标准。央视《朝闻天下》栏目报道了襄阳零工驿站助企纾困应变克难,《人民日报》以《零工驿站,就业更便捷》为题讲述了襄阳零工驿站服务灵活就业事例。我市零工市场先后被国家、省级媒体宣传报道20余次,进一步擦亮了襄阳公共就业服务新品牌。
新增体育场地设施30个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彭艺唯)1月10日,我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2022年市政府民生十件实事完成情况。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超介绍,去年全市新增体育场地设施30个,新增体育场地面积近5.6万平方米,服务周边健身群众超过10万人。
为了补齐我市体育健身设施不足的短板,市文旅局抢抓历史机遇、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强力推进,全面摸排项目场地,会同各县(市、区)文旅局、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对前期申报的点位进行了实地察看,严格审查是否符合选址条件、场地面积是否达标、选址是否贴近群众等建设条件,确保选址科学合理,方便群众健身。
30个体育场地设施已全部完工,其中,枣阳市23个、襄州区3个、东津新区2个、襄城区1个、樊城区1个。乡镇级健身中心包含多功能运动场,可开展篮球、足球、羽毛球、门球、排球、气排球等运动项目,配套服务房、灯光、场地标识牌等设施。村级文体广场包含多功能运动场,可开展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气排球、广场健身舞等运动项目,包括两个室外乒乓球台、一套亭式路径健身器材(8件套)、灯光和运动休闲座椅等设施。
下一步,市文旅局将继续加大体育健身场地设施的建设力度,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场地设施的综合功能与多元价值,提升人民健康水平,有效增强群众参与健身的获得感、幸福感。
“四好农村路”助力乡村振兴
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543.88公里;改造公路危桥188座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沈明晶 实习生李孟珂)1月10日,我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2022年市政府民生十件实事完成情况。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秦双斌介绍了去年全市农村公路新(改)建和公路危桥改造的完成情况。
去年,市交通运输局将“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举措,克服资金、疫情等困难,千方百计争取建设指标,千方百计筹集建设资金,千方百计调度工程进度,完成农村公路新建、改建提档升级项目1543.88公里,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去年,市交通运输局将公路危桥改造纳入安全生产“百日双扫”专项整治,建立全市公路危桥“数据库”,按照“一桥一策”制定改造方案。全市投入危桥改造资金2.67亿元,完成188座公路危桥的改造任务,项目实施率、工程完成率位居全省第二。自公路危桥改造项目启动以来,全市累计完成423座公路危桥改造。
秦双斌说,在“四好农村路”建设过程中,我市积极探索“农村公路+文化旅游+特色经济+美丽乡村+物流电商”模式,主动融入乡村振兴大局,实现贫困乡村因路而富、美丽乡村因路而美、特色产业因路而兴、旅游发展因路而活,基本实现修建一条公路、串联一路风景、带动一片产业、造福一方百姓目标。
口袋公园让市民开门见景
中心城区新增10座口袋公园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沈明晶 实习生李孟珂)1月10日,我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2022年市政府民生十件实事完成情况。市住建局四级调研员李宏志介绍了2022年中心城区10座口袋公园的建设完成情况。
2022年,市住建局坚持以人为本、为民建设的工作理念,充分利用城市闲置地块、道路节点等区域,因地制宜、见缝插绿,牵头建设完成了10座口袋公园,分别是:檀溪路福地广场西北角、钻石大道凯尔国际附近、骧龙国际周边、市纪委监委办案基地周边、襄隆路市四十一中门前、襄州区荣华路与钻石大道东南侧、襄阳大道与钻石大道交叉口、605地质工程局门口、荣华路与卧龙路交叉口以及高新区上海路西侧,新增绿地面积5.7万平方米。
李宏志说,在口袋公园建设过程中,坚持规划引领,优化空间布局、丰富植物种类、完善服务功能,比如在檀溪路福地广场西北角绿地口袋公园建设中,充分利用地形高差进行造景,形成错落有致的景观,为区域商业发展创造了优美的环境;市四十一中门前口袋公园通过修建台阶连接游路与人行天桥,消除地势高差带来的安全隐患,并通过植物搭配、公共设施配置等,为学生、家长和周边居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息空间。
本版图片均由全媒体记者李旭晖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