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雷杉 通讯员 李晓军)改革潮涌,奋楫争先,桃乡沃土孕育产业高地。克难奋进,勇毅前行,刘秀故里谱写经开传奇。
三十年前,枣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应运而生。1月9日,湖北省枣阳召开新闻发布会,交出经开区成立30年来的精彩“答卷”。
发布会现场。 记者 雷杉 摄
从15亿到600亿 30年创造经开“加速度”
1992年6月,沐浴着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春风,枣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前身枣阳西城经济开发区被襄樊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
1995年1月,湖北省启动实施新一轮内陆开放战略,枣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顺势而为,被确定为省管开发区。2006年4月,晋升为省级开发区。
2020年7月22日,枣阳经济开发区面积由5.78平方公里,调整为28.88平方公里,成为湖北省审核面积最大的省级开发区。
2021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批复,枣阳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21年11月30日,国家级枣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挂牌,标志着枣阳经济社会发展与对外开放站在新的起点。
“三十年来,枣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形成精细化工、汽车及零部件、纺织等七大主导产业。”枣阳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党组书记、市长,枣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孔令波介绍,该区生产总值从1992年不到15亿元跨步到2022年突破600亿元。
2022年,是枣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史上极不平凡、极具挑战、极富成效、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2022年,固定资产投资额突破了300亿元;进出口总额近40亿元大关,向50亿元关口迈进;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家,总数达到119家;化工园区调区扩区顺利通过认定和一般安全风险(C级)等级复核,总面积达7.4平方公里,化工园区企业监督管理体系完善建立,形成“园区带动、行业自主、企业自发”的安全、绿色发展新态势;汽车新材料产业集群跻身省级创新型产业集群;枣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2022年度综合考核排名由第12位提升到第9位……
擘画蓝图 80余亿元“升级”配套
“未来经开区的建设,将聚焦重点区域、关键领域、薄弱环节。”枣阳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枣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孙襄林介绍,将推进经开区高起点规划,分阶段实施。
顶层设计绘蓝图。聚焦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考核指标,围绕现有产业基础和特点,科学谋划园区功能定位、产业形态、园区布局、生态格局等要素,依托专业智库,编制《枣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五年高质量发展规划》,确立经开区的首位产业、主攻产业、建设内容和建设时序。
探索建设新模式。积极探索政府债券直投、“投资人+EPC+片区整体开发”、“F+EPC+O(项目融资+工程项目总承包+项目运营)”、“投资人+股权合作+EPC”等园区融资、开发、建设的新理念、新模式、新路径,形成资金集聚效益,保障建设稳步推进。
完善配套强功能。坚持“立足长远、生态职能、适度超前、注重效益”的原则,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与枣阳经开区总体规划,科学制订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合理谋划建设时序,制定成片滚动建设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分类推进交通路网、污水管网、通信网络、供水、供电、天然气、充电桩、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总投资80余亿元,全面提升园区功能,集聚发展要素,提高综合承载能力。
稳中求进 迈向千亿园区
枣阳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党组书记、市长,枣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孔令波介绍,经开区将牢牢把握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总要求,争当产业发展引领区、改革创新先行区、优化环境标杆区。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围绕钢铁、汽车零部件、纺织、精细化工产业链,实行一链一长、一链一图、一链一制、一链一策,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协同发力。加快培育汽车零部件200亿级、纺织100亿级、精细化工100亿级、钢铁100亿级产业。
全面激发创新活力。规划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培育国家级孵化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深度融合。健全“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大变强”的梯次培育机制。
奋力提高经济外向度。推进与襄阳综保区的“硬联通”“软对接”,促进新引进外贸企业落地集聚。积极申报全省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推动现有89家高新技术企业开展进出口贸易,同时帮助外向型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出口成效,把开发区建设成为外贸进出的平台,外商投资的热土。
据介绍,为抢抓发展机遇,枣阳陆续出台《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招商引资优惠政策》《鼓励现代服务业企业向枣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集聚发展的实施细则》《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及投资企业优惠政策无申请兑现等一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2022年全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900亿元,向千亿园区迈进。”孔令波说,经开区将持续勇毅前行,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