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梁传松
通讯员 戴鼎 李玉
1月6日上午,黄石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开幕。开幕会上,黄石市人民政府市长吴之凌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该市2022年工作作出总结,对2023年工作作出部署。
吴之凌介绍,2022年,黄石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保持全省第一方阵。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达到2025亿元。黄石跻身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榜单,大冶进至县域经济“全国百强”67位,阳新进至县域经济“中部百强”91位。黄石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将历史性重回省域发展核心。
大会现场(通讯员供图)
黄石将重回省域发展核心位置
吴之凌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回顾2022年工作时提到,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大力发展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打造武鄂黄黄国际综合交通枢纽。作为武汉都市圈核心城市,黄石将历史性重回省域发展的核心位置。
吴之凌介绍,黄石是工业之城,全国重要的制造基地,有色金属、冶炼等产业历史悠久、工业体量庞大。2022年,黄石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保持全省第一方阵,融入武汉都市圈先行成势,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现代化都市区格局正在加快形成,民生答卷更有厚度和温度。
2022年是黄石历史上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全市迎难而上,承压前行,新材料、电子信息、智能装备制造等产业不断转型升级,实现全市经济稳中有进、进中有质。
作为长江中上游第六大港口,“黄石新港港口吞吐能力达到8000万吨,2023年有望超过1亿吨,今年实际的吞吐量也创下历史新高,达到6800万吨。”吴之凌说,“随着黄汉欧中欧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营,多式联运能级持续提升,助推黄石成为国际、国内双循环枢纽城市。”
黄石市容(图源荆楚网)
打造湖北东向开放桥头堡
黄石成功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城市,“研发在武汉、制造在黄石”“光谷科创大走廊、向东直达黄石港”的格局已经形成。吴之凌介绍,2023年,黄石将紧扣光谷科创大走廊,对接武汉新城,坚定不移推进融圈入群一体发展,加快打造湖北东向开发桥头堡。
巩固稳中向好态势,筑牢奋进全省第一方阵的底盘。强力推进产业链招商,确保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50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强化项目落地,确保实施亿元以上项目1000个以上,其中新开工350个以上、竣工投产200个以上。
加大临空产业招商,加快临空产业集群建设,打造临空高端服务器、物流集散区、临空制造区。主动对接武汉、鄂州、黄冈等周边城市,开展产业链联合招商,推进基金共投、园区共建、平台共享。加密对接大通道,坚持西联武汉新城、北接花湖机场,建设“双快”交通体系。加快机场高速二期、大广高速东方山互通建设,建成武阳高速,织密高速网。开工建设武汉新城至黄石新港快速路,加快花湖机场南向至203省道连接线、大泉路快速化改造等项目进度,加快构建快速路环线。实施G106铁山至大冶段、S315河口至大箕铺段等国省干道改扩建,升级骨干网。积极推进武鄂黄市域铁路、福银高铁黄石段、新黄石铁路综合枢纽等重点工程规划建设,推动疏港铁路并入国网通道,努力实现更便捷到武汉、到机场。
民生答卷更有厚度和温度
报告指出,黄石市民翘首以盼的沿江大道、有轨电车建成投用,大冶湖新区与大冶城区基本融为一体,城市实际建成区面积达到130.4平方公里、人口125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6.7%,居全省第3位,城市辐射能力稳居鄂东首位。
报告显示,2022年,黄石市“十件实事”全部完成,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
报告提出,2023年,黄石市将持续改善农村现代生活条件。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暨美丽乡村建设“三年攻坚两年提升”行动,统筹农村改厕和生活污水、黑臭水体治理,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37%。着力提高农村供电供水、光纤网络、移动通信、邮政快递、广播电视等服务保障水平。